美國極端限制措施最終傷了自己
據路透社日前報道,美國政府禁止對中國人工智慧(AI)領域部分投資的相關規定目前正在進行最終審查,這意味著這些限制措施很快就會出臺。
這個消息並不令人驚訝,幾天前美媒也稱,拜登政府正考慮進一步加強對美國主要半導體企業如英偉達和超微(AMD)的出口管控,這次雖然主要針對中東地區的國家,但實際還是瞄準中國。華盛頓方面稱此舉是為了應對全球AI發展的潛在安全風險,但美國政府這一系列限制措施,卻讓許多國家和地區感到憂慮,尤其在AI領域,似乎已達到一種極端狀態。這不僅傷害了更多國家和晶片廠商的利益,最終也將反噬美國自身。
美國通過在半導體行業的一系列管制措施,其實是在分立市場。通過重構半導體等相關領域的“規則”,美國意圖鞏固其在全球高科技産業中地位的同時,促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新配置。這帶來的影響是,世界不同區域可能逐漸形成各自獨立而又相互競爭的技術生態系統。如今,類似的動態變化也正在AI領域顯現。隨著技術競爭的加劇,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會發展出各自的標準和技術路徑,從而形成多套並行的技術體系。這不僅會影響全球科技合作的方式,還可能對國際關係産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那些依賴於先進技術及其應用的經濟體而言。
這種極端出口限制,還將加劇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不確定性。上述消息爆出後,美國半導體股價應聲而落,被涉及的晶片企業的股價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這反映出市場對美政府政策的擔憂,同時也揭示了半導體行業對國際貿易環境的高度敏感性。
自2018年起,美國政府便開始逐步收緊其半導體及相關技術的出口管理政策。最初,管控範圍主要集中在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5G通信領域,之後美國的管制重點逐漸擴展至AI等前沿技術,標誌著美國從最初的“有限出口”政策轉向了更為嚴厲的“全面出口管制”。這一轉變首先受到影響的是那些依賴於美國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産的企業,他們不得不重新評估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面對新的出口規則,一些企業不得不調整其生産計劃,這對於整個行業的産能分配帶來了負面影響。
美國的單方面行動還波及了與這些企業有著廣泛業務聯繫的第三方國家和地區。今年4月,美國又再次升級了對中國出口先進計算和半導體製造物項的出口管制措施,並擴大限制範圍。然而由於全球經濟的高度互聯性,這項政策同樣給那些依賴美國技術和供應鏈的第三方國家帶來了挑戰。例如,阿聯酋和沙特等國家正積極投資建設AI數據中心,這使得美國的AI晶片成為這些國家發展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拜登政府擔心,這些晶片可能會被轉售至中國,進而威脅到美國的技術優勢。這種單邊主義行為破壞了國際社會長期以來遵循的自由貿易原則,導致多國之間出現了貿易摩擦。歐盟、日本、南韓等國家和地區雖然與美國有著緊密的經濟聯繫,但在面對美國單方面行動時也表達了擔憂,並尋求通過多邊機制來解決分歧。
此外,這種極端出口限制,使得美國短期得益而難掩長期風險。儘管短期內美國可能從這些限制措施中受益,但從長遠來看,過度依賴行政手段干預市場運作並不利於行業的持續發展。
一方面,美國企業失去了重要的海外市場,這對它們的收入來源構成了直接威脅。《日本經濟新聞》發佈的2023年全球市場“主要商品和服務市場份額調查”結果顯示,荷蘭阿斯麥公司在半導體製造設備(僅前工序)領域成功超越了傳統巨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MAT),成為市場份額的領導者。另一方面,缺乏外部競爭的壓力也可能導致美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步伐放緩。美國資訊技術和創新基金會發佈的《重構美國創新體系的5個關鍵步驟》報告顯示,聯邦政府研發投資僅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0.62%,已降至1955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不斷加碼限制下,各國自主研發的步伐卻在加快。比如,中國正大力投資于自主研發和技術突破,力求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據SEMI中國的數據,2023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為1056億美元,比上年同比下降1.9%,但中國大陸地區卻逆勢增長,半導體設備在2023年同比增長28.3%。同樣地,歐洲也在積極推動“數字主權”。根據歐委會公佈的《歐洲晶片法案》,計劃投入110億歐元用於支援晶片設計與製造,目標是到2030年使歐洲在全球半導體市場所佔份額達到20%。這樣一來,美國原本希望鞏固的科技領先地位反而可能被削弱。
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單邊行動都將産生連鎖反應,最終影響到所有參與者。面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唯有秉持開放合作的精神,才能真正實現共贏的局面。(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