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以三種途徑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2024-10-23 08:23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4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顯示,今年1月至8月,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達41.6萬億元,同比增長21.1%,人民幣已連續10個月位列全球第四大活躍支付貨幣。隨著一系列措施落地,人民幣國際化正穩步推進,尤其是在跨境貿易、貨幣互換等方面實現了較快發展。

實際上,人民幣國際化最早就是從跨境貿易、貨幣互換和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開始的。1996年12月我國宣佈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取消相關限制,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初步條件;2009年實施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首次允許在部分地區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正式啟動。經過十多年發展,如今它們依然是人民幣“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截至今年8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共與4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超過4.1萬億元人民幣。2023年末,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餘額約為1.54萬億元,其中中國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達9389億元,在離岸市場中排在第一位。

除了上述幾方面的快速發展,人民幣在國際投融資、人民幣清算安排和人民幣外匯儲備等領域也進展迅速。在融資規模方面,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今年8月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佔比為5.95%,是全球第二位貿易融資貨幣;截至該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債券規模約4.6萬億元,佔境內債券託管總量的2.7%,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在清算安排方面,截至今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已在31個國家和地區授權33家境外人民幣清算行,覆蓋了19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而從外匯儲備的規模來看,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央行的人民幣儲備規模達2452億美元,佔比2.14%,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在第七位。

儘管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勢頭迅猛,但其在國際貨幣交易體系中的地位卻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不太匹配,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依然任重道遠。主要原因在於,人民幣不是可自由兌換貨幣,兌換行為需要明確真實的交易行為支撐,以實現在全球金融風險較高的情況下維持有效的監管和化解風險能力,這也客觀上令人民幣在與美元、歐元等競爭時存在流通性的劣勢。因此,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免疫力”將是當前與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這也符合我國金融開放的實際情況。

對此,筆者認為應主要通過三種途徑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一是進一步擴大貨幣互換的國家範圍和規模,為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服務。貨幣互換作為一種央行貨幣合作方式,在穩定金融市場、提供短期流動性便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樣既有助於實現人民幣“走出去”,同時也讓外匯儲備資産更加多元化。

二是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持續增加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比如,國內銀行可通過適度幫助境外金融機構或進口商融資、提供人民幣貿易信貸等方式幫助他們增加人民幣結算。同時鼓勵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一步提高彼此間人民幣結算的規模與效率。

三是應繼續拓展香港人民幣業務,充分發揮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強化在內地和香港之間貿易、投資聯繫方面的功能,促進內地和港澳、共建“一帶一路”等市場間跨境貿易、投資的持續發展。目前,隨著央行與香港金管局共同推出的“三聯通、三便利”深化金融合作舉措逐步見效,進一步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樞紐地位、發揮樞紐在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正當其時。同時,應以同步推進上海、海南等境內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為抓手,深化上海香港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的各領域合作,在上海人民幣在岸市場、上海自貿試驗區人民幣離岸市場和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間形成人民幣迴圈的有機整體,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齊頭並進、協調發展。

考慮到依賴貨幣自由兌換的內外一體型模式不符合我國現階段外匯管理的要求,因此建設上海離岸人民幣市場最好採取劃定區域、內外分離的路徑,並搭配稅收優惠等政策。同時,上海自貿試驗區創設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也為實現有管理的“資本項目可兌換”、自貿區內外分離提供了土壤。 

人民幣投融資功能深化和我國金融高水準的雙向開放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民幣國際投融資規模和投融資途徑增多,意味著我國資本賬戶的不斷擴大開放,也意味著人民幣自由兌換不斷擴大,人民幣資産吸引力將相應增強,而這會進一步促進人民幣投融資的規模,形成正向迴圈。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中國和世界經濟聯繫將更加緊密,資本流動和外部衝擊也將更加頻繁。面對上升的潛在風險,有關部門需要不斷強化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運用政策調控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程度,穩慎紮實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作者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係常務副主任、貨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