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2024-10-21 15:0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10週年之際,今年第20期《求是》雜誌重新發表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紮根人民、擁抱人民、表現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新時代中國文藝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一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事業,勉勵廣大文藝工作者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二為”方向,創作出了大量無愧於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也為繁榮發展新時代文藝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從歌劇《白毛女》到小説《平凡的世界》,從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到電視劇《山海情》,這些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無一不是取材於人民群眾現實生産生活,深深紮根於人民實踐而創作完成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藝創作只有追隨人民的腳步,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和情感,才能創作出更多影響深遠的精品力作。

抗戰勝利後,為了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中國農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巨大變革,作家丁玲多次深入河北懷來、涿鹿農村參加土地改革,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人物形象放在特定的時空場景中進行刻畫,成功再現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農民通過土地改革翻身做主人的心路歷程,成就了《太陽照在桑幹河上》這部宏大著作。拍攝電影《焦裕祿》時,演員李雪健來到河南蘭考,深入群眾體驗生活,通過聆聽老百姓講焦裕祿的故事,了解人物原型,體會真實環境,成功塑造了焦裕祿這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還原了人民公僕的不朽一生。

相關創作實踐證明,文藝創作從來都是敞開的,是與人民群眾須臾不可分離的。只有在人民的生活與實踐中汲取源泉、尋求方向,才能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一旦脫離人民、遠離生活,文藝創作就如同無根的浮萍、無魂的軀殼,毫無生命氣息可言。百餘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重要時間節點,置身重要歷史關頭,用心用情謳歌偉大時代,創作推出了一篇篇文章、一首首歌曲、一部部影片,講述了代代相傳的經典故事,展現出不同時代風采的精神圖譜。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體現時代之變、社會進步、人民呼聲。當年,延安文藝適應抗戰需要,創作了秦腔《血淚仇》、秧歌劇《兄妹開荒》等不朽經典。趙樹理、周立波、柳青等典型代表,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文藝的典範。他們關注時代、關注現實、關注民生,寫下了《三里灣》《山鄉巨變》《創業史》等諸多傳之後世的文學作品,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展開了最深情的褒揚,生動再現了中國農村的巨大變革。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必然會打上時代的烙印。20世紀80年代路遙的長篇小説《平凡的世界》,把普通人的尋常生活與社會變革交織在一起,吹響了時代前進的號角,成為時代風尚的典型代表。這些反映時代生活、凝聚時代精神的經典之作讓人民成為作品主角,將文藝創作與人民融為一體,豐富了人民文藝的思想內涵,備受社會關注和喜愛。

進入新時代,隨著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文藝作品的品質、品位、風格等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什麼樣的主旋律作品最能打動你?從《大江大河》《人世間》的百姓視角中可以找到答案。近年來,現實題材的文藝創作將普通人的前途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交織在一起,那種細緻真實的敘事方式直抵人心,讓作品和觀眾實現了雙向奔赴,成為文藝創作的主流。無論是書寫改革開放中無數拼搏者胼手胝足的奮鬥史,還是帶領觀眾重溫中國百姓的生活史,都讓很多人從故事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這些作品從題材選取、敘事風格、人物塑造等多個方面集中反映人民生活、塑造典型群像,突出人民主體地位,展現出了昂揚自信的時代風貌,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極具煙火氣的文化産品,契合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除此之外,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的文藝創作也讓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獲得了昇華。相關題材的紀錄片、歌曲、影視作品不斷推出,尤以影視劇最受矚目。《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長津湖》等國産影視劇廣受好評。這些作品見人、見事、見精神,通過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刻畫了一群奮勇向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打開了愛國主義作品創作的新局面,産生了強烈的精神感召力,激發了人民群眾昂揚奮進的內驅動力。

優秀的作品離不開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己任,以人民為師、以生活為師,通過充滿活力和積澱厚重的文藝作品表現人民、擁抱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動力。新征程上,創作生産更多優秀的精品力作,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像王蒙、田華等老一輩人民藝術家那樣,自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生活與實踐作為文藝的源泉和方向,通過優秀文藝作品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作者:常明傑,係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