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去美元化”仍在複雜演變
2024年金磚國家喀山峰會將於10月22日至24日舉行。有報道説,東道主俄羅斯將在會上提議建立一個新的支付系統,這也讓“去美元化”議題再度引發關注。就全球金融競爭和國際貨幣格局而言,當前全球層面的“去美元化”仍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洶湧之勢,但正處在加速演變之中。就連西方輿論也普遍承認,國際經貿金融領域逐步“去美元化”不可避免,最後將是“雖遲但到”。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國際上已有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開啟了不同程度的“去美元化”進程。除了推動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與美元解綁,相關操作還包括減少在貿易結算、投融資和儲備貨幣等方面對美元體系的依賴,以及發展數字貨幣和構建獨立跨境支付結算機制等,目的都是逐步擺脫美國主導下的美元金融體系。
不過,當前這股“去美元化”浪潮還遠未達到可以動搖美元根基的程度。客觀而言,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計價貨幣、支付貨幣、投融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除了歐元對美元構成一定程度的挑戰之外,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他貨幣短時間內依然難以對美元形成廣泛領域的替代作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只有英鎊和美元先後扮演了世界主要貨幣角色。這一方面説明國際主導性貨幣往往需要具備包括所屬國家綜合實力在內的硬支撐,另一方面也説明替代者的出現和行為空間擴展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歐元的橫空出世和一度走強曾令美國金融資本家擔心美元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隨後2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歐陸國家在金融領域的修煉與美國相比仍顯稚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及持續多年的歐債危機表明,在美元體系崩潰仍缺乏制度性基礎的國際金融生態下,世界經濟想要擺脫美元依然艱難。
2008年至2023年的15年間,美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從14.77萬億美元增長到27.36萬億美元,美國GDP佔全球經濟的比重也從23.03%提升至25.97%。從這些數據來看,美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並未出現明顯下降,甚至還有所上升。預計到2030年以前,美國仍能主導全球貨幣格局。但美元作為計價、支付、投融資和儲備貨幣的功能與市場份額,將因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崛起而受到一定削弱。這個時期可以算作全球“去美元化”進程的第一階段。
根據筆者初步測算,到2030年,在包括第三國之間在內的全球結算額份額中,美元依然將是頭號結算貨幣,所佔份額區間為41.00%-43.00%,歐元為17.00%-19.00%,作為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代表的人民幣將升至6.00%-8.00%區間。美元、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將由2022年年底的58.4%、20.5%,進入2030年年底的49.00%-51.00%、17.00%-19.00%區間,同一時間段內人民幣所佔比重將由2.7%進入5.00%-7.00%區間。美元主導地位仍然穩固。
之後,隨著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趨勢的延續,全球“去美元化”進程將進入加速發展的第二階段。到2035年,在包括第三國之間在內的全球結算額份額中,美元所佔份額區間為38.00%-40.00%,歐元為16.00%-18.00%,而人民幣將升至10.00-12.00%。美元、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將由2030年年底的49.00%-51.00%、17.00%-19.00%區間,下降至2035年年底的41.00%-43.00%、14.00-16.00%區間。同一時間段內,人民幣所佔比重將由5.00%-7.00%區間上升至8.00%-10.00%,國際化步伐加快。
到2044年左右即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100週年時,隨著人民幣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在全球結算額中的佔比繼續提升,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為主要甚至單一支柱的格局或將改變。結合二十國集團(G20)中多個成員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景,屆時很有可能出現新的貨幣力量中心。作為全球“去美元化”進程的第三階段,世界範圍內將出現更多貨幣與美元並駕齊驅的“均勢格局”,歐元、人民幣、盧比、日元、英鎊、澳元等發揮區域性乃至全球性貨幣作用的多元化格局將進一步形成。
全球“去美元化”等於奪走美國稱霸世界的金融“權杖”,這顯然是美國金融和産業資本及其代理人無法接受的。美國已經並將繼續採取一系列手段維護美元霸權地位,除了繼續強化以美元為核心的既有機制化霸權體系,還試圖給“石油美元”換一個“馬甲”(比如“晶片美元”)繼續存在。同時,美國還試圖以保護主義乃至霸淩手段整固美元體系背後的硬實力支撐。可以預計,國際社會主要力量圍繞“去美元化”的戰略博弈將貫穿21世紀上半葉的國際金融變遷過程。(作者是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