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BBC持續“撤退”沒必要扯上中國

2024-10-16 08:37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當地時間10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總裁蒂姆·戴維在一個論壇講話中,質疑英國政府削減BBC預算的做法,稱此舉將迫使BBC在非洲、中東和拉美等地區“撤退”,從而導致中國和俄羅斯“佔領更多陣地”。他還警告,對於民主國家來説,“自由和公平的資訊從未如此重要”,“BBC世界新聞臺的進一步撤退應該引起全球層面的嚴重關注”。戴維發表上述言論後,有英國保守派人士為其幫腔説,“西方民主國家正在輸掉資訊戰”,BBC世界新聞臺應該受到“保護”。

如今,動輒拿“中國威脅”説事,幾乎成為西方媒體一種固定格式。“中國威脅”不僅成為西方政府頭痛難題的萬能甩鍋對象,也成為西方機構伸手要錢的萬能理由。10年前,英國政府停止為世界新聞臺的大部分項目提供資金。為節省成本,2022年BBC關閉了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廣播服務,並裁員數百人。目前,英國議會正在對世界新聞臺未來資金進行調查。戴維之所以發表上述言論,其中一個考慮就是試圖借助輿論手段向英國政府“哭窮”,催促政府“打錢”從而減輕BBC的運營壓力。

從戴維的講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層邏輯,似乎媒體影響力強弱的關鍵取決於錢多錢少。中國在“全球南方”國家影響力增強,是因為中國媒體“錢多”。這反映出西方一些主流媒體人長期、普遍存在的意識形態優越感。而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當英國“教師爺式外交”已經不被更多“全球南方”國家所接受時,在資金上嚴重依賴英國外交部的BBC從一些地區“撤退”幾乎是必然的。

從另一個方面講,為什麼BBC作為一家媒體會感受到“中國威脅”?這顯然不是因為中國對BBC的經營和發展有任何干涉。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對外開放合作,讓中國在世界各地留下許多故事,而這些故事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有關和平、合作、共贏的。中國從未板著臉、高高在上地指導其他國家應該怎麼做,而是始終不懈地將“命運與共”落到實處,這是有關中國的故事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根本性因素,跟BBC世界新聞臺所謂的“撤退”沒有任何關係。BBC與其抱怨來自中國的“威脅”,不如先想想自己的國家這些年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上究竟做了多少貢獻,對非洲、中東、拉美國家在民生發展上提供了哪些實質性幫助。

今年5月,肯亞《民族報》網站發表國際關係學者卡文斯的署名文章,解釋為什麼中國在非洲變得比美國更受歡迎,原因有幾點:一是中國的外交政策強調尊重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內政;二是援助和投資不與人權或治理標準等政治條件掛鉤,經濟合作涵蓋各個領域;三是漢語課程、文化交流、媒體倡議和留學等人文交流增進了民間好感。最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激勵了非洲國家,中國分享發展經驗以及提供技術支援的做法,與西方“家長式的説教”形成鮮明對比。

實際上,蒂姆·戴維在不經意間説出了一個事實:即伴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國際輿論場正在經歷一場悄然而深刻的變化。這種情況似乎被想像成西方輿論陣地被“接管”的儀式。儘管這一聯想是情緒化且誇張的,但“全球南方”在國際輿論場的壯大,確實是不以西方意志為轉移的事實。因為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與多邊合作的增加,“全球南方”聲量的提高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10月12日至17日,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在中國北京、新疆舉行,峰會開幕式上發佈了《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烏魯木齊共識》,其中所傳達出的凝聚廣泛共識、深化交流合作的價值觀,才是當今世界共同需要的。我們無意與戴維先生和BBC搞什麼“資訊戰”,如果真的要比,應該比一比誰能更好地承擔媒體責任、促進世界民心相通。推動合作永遠比鼓動對抗更有生命力,無論是在外交上,還是媒體報道上。如果無法認識到這一點,仍然認為“有錢就行”,仍然把對外報道放在意識形態競爭上,仍然把中國當成假想敵進行攻擊,那麼,BBC的“撤退”恐怕還將持續下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