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中國與世界何以互利共贏?
“現在所有的‘一帶一路’項目都會考慮到可持續性,採用綠色技術、綠色金融。”在近日舉行的2024年“一帶一路”貿易投資論壇上,英中貿易協會首席執行官彼得·博內特這樣説。各國嘉賓紛紛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成果和機遇屬於世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的參與,匯聚了共同發展的公約數。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這75年,見證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也見證了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共贏。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979—202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平均增速。特別是近十多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中國還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按世界銀行標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七成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減貧進程。
75年滄桑巨變,中國為什麼能與世界互利共贏?這是因為,中國始終把自身置於人類發展潮流中,與世界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
中國與世界互利共贏,首先在於辦好自己的事,在緊密聯繫世界中發展自身。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幾乎一窮二白,中國通過學習引進和自主研發發展工業,為融入世界經濟打下了基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此時世界市場需要進一步擴容,中國與世界實現雙向奔赴。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里程碑。此後,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大幅開放市場、發展對外貿易、舉辦全球展會……與世界的融合越來越緊密。近十多年來,中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推進高品質發展。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自身發展,同時又通過自身發展促進世界繁榮穩定,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這其中,市場、産供鏈、創新、投資,是理解“中國機遇”的主要關鍵詞。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市場吸引越來越多外企投資興業。特別是近十多年來,中國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日益凸顯。2023年,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萬億元人民幣,規模居全球第2位。德國阿迪達斯首席執行官比約恩·古爾登表示,“中國對阿迪達斯來説至關重要”,公司在中國開了約7500家門店,未來將把更多産品的首發放在中國。
産業鏈供應鏈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之初,連火柴、鐵釘等都需要進口,到現在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從“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到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一飛沖天,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從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到以質取勝的“中國創造”,中國不斷給世界提供豐富的供給。據國際能源署報告,去年全球銷售的電動汽車超過一半是在中國生産。
當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在與世界的深入互動中,擦出更多創新的火花。2023年,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16年提高2.4個百分點。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創新力排名比去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是十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新加坡食品品牌味馳最近就在廣州開設了全球研發中心,加速産品的研發升級。
與此同時,中國的海外投資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772.9億美元,佔全球份額11.4%,連續12年列全球前三,連續八年佔全球份額超過一成。匈牙利出口促進局局長加博爾·耶奈伊近日稱,中企在匈牙利的投資合作涉及汽車製造、電子資訊、物流等領域,給匈牙利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從更廣闊視角看,中國與世界互利共贏,還體現在通過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回顧過往,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再到新冠疫情衝擊、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全球發展赤字有增無減。
如何破解發展難題?中國一直在行動:從主張把發展問題置於國際議程中心位置,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三大全球倡議;從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到反對某些西方國家搞技術封鎖與脫鉤斷鏈,中國始終倡導“共商共建共用”,促使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就在不久前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方提出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夥伴行動”,為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作出努力。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離不開中國——這一樸素道理已被75年的歷史所證明,也將在未來繼續得到驗證。近期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製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養老、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一個不斷擴大開放的中國,每一刻都在發生新變化,都在為世界帶來新機遇。正如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芙所説,過去75年,中國“取得了無與倫比的發展成就”,也將推動世界構建命運與共的光明未來。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