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創新排名”,中國可以雲淡風輕
日前,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WIPO)發佈了《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在包含全球130多個經濟體的最新排名中,中國居第11位,較去年上升了一位。
在首份報告發佈的2007年和2015年,中國均排在第29位,其間出現了兩次反常的波動:一是2009年中國排名下降至第37位,2010年跌到第43位,2011年又回升至第29位;二是2012年、2013年排名再度下降到第34位、35位,2014年恢復至第29位。這一現象反映出WIPO對中國的創新實力存在認知迷惑。
事實上,以一般國家而言第29位也不算低了。該報告對“前30位”概念較為重視,原因是它們幾乎都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中國是少有的例外。也許正是因此,2008年WIPO調整指標把中國“請了出去”,連帶著首次發佈時排在第23位、比中國還高的印度也一起未能入圍。直到2014年後實在無法忽視中國的諸多成就,才讓中國穩定在前30位。
這是多個類別政經領域“指數排名”的通用套路,通過設置多個分項為各國打分,再加權匯總後得出總分與排名。在GII各分項中有的基於客觀統計數據,如各國的人力資源與研究投入、經濟産出、知識和技術産出;有的則是基於主觀印象,如對各國“制度”“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的評分。
細看2007年至2013年中國的分項排名即可發現,中國在客觀統計數據方面表現普遍不錯,基本穩進前30位。但在“制度”等“專家評分”的項目上,中國的得分往往不太好,有時低於全球平均甚至排到100位開外。可以説,專家評分客觀與否,對中國的GII排名影響巨大。
從2016年至2024年,中國GII排名總體趨勢穩步上升,近4年徘徊在第11位、12位。在2024年的排名中,中國超過了法國、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此外,近10年GII排名提升較多的國家還有土耳其(第68位至第37位)、印度(第66位至第39位)、沙特(第68位至第47位)、巴西(第66位至第50位)等。不難發現,這些年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表現較好的經濟體,其成就在GII排名中也有所體現,但大都仍位於30位開外,反襯了中國從第35位升至第11位的優異表現。
在2024年GII的七大分項指標中,中國的“知識與經濟産出”排在第3位,“基礎設施”位列第5,商業成熟度位列第11,有突出優勢;而“創意産出”排在第14位、“市場成熟度”第16位、“人力資源與研發”第22位,成為了“拉分項”,但也穩定在前30位以內。而“機構”(類似于“制度”評分)排名第44位,屬於典型的異常項,所含意味也不言自明。
從GII排名趨勢與主客觀結合的評分規則看,未來中國的GII排名出現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經濟大國、全球創新活動中心,我們也已過了要靠所謂“創新排名”來證明實力的階段了。
放在全球産業與經濟發展的大視野下,中國大力發展的新能源、人工智慧、無人機與低空經濟、太空經濟等前沿創新活動,無不需要巨大的創新投入、充足的人力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規模。動蕩的國際局勢更對完備的産業基礎和安全的供應鏈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只有滿足了上述這些發展的基本條件,才談得上結合創新制度、基礎設施、市場經濟體系評估創新産出。只談“創新”不看落地,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因此,只有中美兩國處於創新競爭同一量級。其他排名GII前10位的國家不少受限于經濟規模,即便有科研成果,也難有可觀的創新産出。這些國家往往需要依靠中國或者美國提供的創新基礎才能進行航太等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活動。而GII排名前30位的高收入經濟體,大都依附於美國主導的技術與經濟體系。
如今,中國的創新土壤同樣為包括高收入經濟體在內的全球國家提供了優質的創新基礎條件,多國正積極引入中國的高科技産品、零部件供應與技術體系,提升自主水準。這是中國對全球創新的貢獻。一花獨放不是春,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對於全球科技與創新事業都是好事。(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