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丨城與鄉的“雙向奔赴”

2024-09-27 10:32

來源:央視新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12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3%,2023年提高至66%,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33億,城鎮化水準和品質大幅提升。

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潛力仍然很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構建産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

現代的城鎮化進程背後有大量的調研、規劃和統籌工作。改革的頂層設計要求把這些工作做在前面,進城的道路才能暢通,進城的人才會安心過渡。如何讓城市既能留住人,更能留住心。走進江蘇宿遷,看看他們由農民變成市民,在大政策下的小日子。

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市民 王子墨:成為宿遷市城區新市民了,就想把身份證上面的地址更新一下,擁有一份自己的儀式感。

王子墨的老家在江蘇省宿遷市的一個小鄉村,他在宿遷市區的一個建築工地上做安全員。在城市就業、安居,帶著全家進城生活,是王子墨一直以來的夢想。得益於國家持續放開放寬城鎮落戶條件,今年8月,他將戶口遷到了宿遷市區,孩子也一併落了戶。

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市民 王子墨:就感覺特別安穩,對這個城市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歸屬感。

王子墨一家的進城之路,是近年來全國各地許多新市民的寫照。新時代以來,我國積極探索,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實現了“進得來、留得下、有發展”。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走新型城鎮化之路?讓我們在國情中探尋答案。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劉保奎:我國現代化的最大短板在農村,通過城鎮化將一部分農業人員轉移出來,進入城市從事非農生産和活動,能夠增加農民收入。

傳統中國是一個鄉土中國,農村人口規模龐大,並且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世界上少有。要推進現代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就必須要走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推進城鎮化,有利於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有利於擴大內需和産業結構升級,更有利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最終提升共同富裕的能力,所以對整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推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特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愈發凸顯。彼時的中國,行至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我國城鎮化工作也面臨更大的挑戰。

城鎮化之路該如何走?任務越艱巨,越需要偉大思想的引航。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標誌性意義。會議強調,“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品質,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以此為新起點,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思想的引領下,我國新型城鎮化開啟了實踐的新篇章,城鎮化向著更廣、更難、更深的領域進發。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劉保奎: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之後,我們對於中國走什麼樣的城鎮化道路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方案,那就是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佈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們把以人為本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我們召開這麼重要的會議,提出新的要求和舉措,對於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國整個城鎮化的過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改革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人”字。以人為核心,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全方位佈局城鎮化改革。

其中的突破口之一就是深化戶籍改革。近年來,戶籍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落戶條件持續放寬。落戶“門檻”越來越低了,人口流動越來越快了,戶籍制度改革讓人口、人才和城鎮實現了“雙向奔赴”。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工程,龐大的人口進入城市,不僅考驗著城市的規劃建設和承載能力,還涉及就業、民生等諸多領域。讓農村人口願進城、能進城只是第一步,進了城還得“留得住”“過得好”,其中的關鍵就是要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進城的新居民也能享受市民的福祉和便利。

在全國,已經有不少地方在進行探索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今年8月31日對鄒成照一家來説,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女兒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

鄒成照的老家在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的一個鄉村,來浙江嘉興務工已經21年,但因為暫時還沒有落戶,孩子的上學問題一度讓他很擔心。沒想到現在這件事辦起來非常方便,只要通過手機上的政務軟體提交居住證、身份證等相關資料就可以了,很快他們就收到了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雲南昭通市永善縣在浙江務工農民 鄒成照:心裏面這塊石頭放下去了,我的第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跟城裏的孩子一樣,能夠享受到城市之間這種便利、發展。

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所以我們直面困難,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從就業、醫療、教育,到住房保障、社會保險方方面面,為城鄉居民提供實實在在、真正發揮作用的社會保障,生動詮釋了“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總書記總體謀劃,我們各項文件具體去落實,比如説學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等等都涵蓋到了,我們要提供這麼多的公共服務,其實整個投入量級也是非常大的。

雲南昭通市永善縣在浙江務工農民 鄒成照:享受同等待遇,相當於已經接納了我們,政府也出臺相關的政策,培訓技能達到多少補貼多少,都有鼓勵政策,所以對我們農民,這是切切實實的福利。

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數據在説話↓↓↓

近十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居住證發放超過1.4億張。

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提前實現了“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的目標。

我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有著符合我國國情的諸多特點,它還是一條以發展産業作支撐、社會多方面齊頭並進謀發展的城鎮化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資訊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準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面對國情,新征程上,改革引領者胸有丘壑,擘畫發展的新前景。四化同步,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對真正的創業者、改革者來説,更是機遇。

重慶電子電路産業園是西部最大的電子産業集中區,園區集聚著數十家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高新技術企業。

重慶電子電路産業園副總經理 劉丹:我們講産城一體,人是産業發展的根本,但是你首先得選産業,當産業出來以後人就集聚了,人集聚了,城鎮化肯定就實現了。

電子電路産業園所在的重慶榮昌高新區,一共有輕紡消費品、電子電路、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六個産業園,帶動了周邊5萬多名農民出村進廠。當地政府以長遠的眼光進行規劃,加大各方面投入,為這些進城的新産業工人打造一個舒適穩定的生活圈,包括提供保障性住房、配套優質教育資源解決子女上學問題等。為了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水準,政府還定期組織免費的技能培訓。

重慶榮昌高新區發展改革促進中心副主任 袁宏波:把我們的農民工培訓成我們的産業工人,讓我們的産業工人都有一技傍身。

城鄉融合發展,一頭在“城”,另一頭在“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豐富完善城鎮化工作的新思想、新戰略,以提高新型城鎮化水準和品質為牽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於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作出部署,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為未來的城鄉融合工作指明瞭方向。

推進新型城鎮化

新時代,我們交上了這樣的答卷

城鄉融合程度不斷加深

近10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

2023年,城鎮常住人口超過9.3億人,城市數量增加至694個。

“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

“19+2”城市群主體形態更加定型,已承載全國75%以上的人口,城鎮化水準和品質大幅提升。

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範圍和均等化水準顯著提高

2023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含政府購買學位)的比例超過95%。

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來,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5萬個。

……

一次數字跳動

就是千百萬人生活的躍升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