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喝下這副“電子中藥”,民樂青年也新潮

2024-09-20 10: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央民族樂團“儷人行”演出現場。中央民族樂團供圖

《未來弦詩》表演現場,虛擬人“王楚婷”正在演奏虛擬“二胡”。王楚婷供圖

像許多追星族一樣,90後李青昱在空余時間規劃著線下追星。特別的是,李青昱追的並非流行樂團,而是由中央民族樂團青年演奏家們組成的民樂男團女團“青衫渡”“儷人行”。

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係博士王楚婷,在畢業音樂會上演奏了她耗時許久打造的“二胡+交互電子音樂+AI”音樂作品《未來弦詩》,完成了她與AI虛擬人的協同演奏。

在社交媒體上,注重養生的年輕人將“五音療法”推上熱榜,越來越多的音樂播放平臺也出現以“五音療法”為名的民樂樂曲合集。民樂與中醫藥的結合,被網友取名為“電子中藥”。

隨著年輕人對國潮的喜愛逐漸加深,在音樂領域,民樂玩出了新花樣。

新潮民樂成“破圈”神器

“《桃花源》的開頭先是古箏徐徐而來——初入桃源,揚琴和笛子烘托——初見桃源,齊奏加強——深入桃源,再漸弱後弱起,開始細細勾勒桃源之美,結尾時感覺一隻小船淡出桃源,完美演繹與‘美’邂逅後的疏離感。”李青昱繪聲繪色地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安利”民樂團音樂會的演出現場。

在2021年播出的《國家寶藏·展演季》,12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女子穿越至五代,復刻“彩繪散樂浮雕”,一曲《踏歌行》如同古畫復生,在網上迅速走紅。這就是中央民族樂團推動民族音樂小型化、多樣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儷人行”女子室內樂團。隨後,中央民族樂團又組建了男子室內樂團“青衫渡”。

兩支年輕的民樂樂團吸納了一批年輕的“鐵粉”,李青昱正是其中一員。“這兩支樂團整體風格更外放、活潑,也更注重創新融入現代元素。這些新潮民樂降低了普通聽眾的欣賞門檻,對樂迷來説也是全新的音樂體驗”。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愛上民樂。”“儷人行”隊長、中央民族樂團笛簫演奏家陳莎莎説,每每樂團登臺演出,“散場後,好多觀眾在門口等著我們簽名,我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是年輕人”。

中央民族樂團笛簫演奏家丁曉逵是“青衫渡”的隊長,近年來,他與中央民族樂團的青年演奏家們對民樂演奏進行了一系列創新。

丁曉逵介紹,在海外巡演時,他們還會“因地制宜”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演奏爵士樂。丁曉逵與中阮大師馮滿天等人組成的“滿天樂隊”,樂於打破常規。樂隊現場演奏的《信天遊》,開場為民歌吟唱,隨後進入搖滾的節奏,配合馮滿天獨特的煙嗓,加之笛子、中阮和其他樂器的即興演奏,民樂與搖滾的跨界碰撞讓整場演出高潮疊起。

滿天樂隊還創新即興演出方式,推出“山下山上”。上半場為“山下”,是有標題的即興,基於民樂經典曲目創作;下半場“山上”則轉為純即興演奏,微弱燈光下,僅見演奏者輪廓。40分鐘純粹的音樂之旅,讓觀眾沉浸于樂隊的精妙配合中。

不僅是演出形式的創新,丁曉逵與許多青年民樂演奏家還在嘗試民樂“破圈”。最近,他經常被人問起為《黑神話·悟空》遊戲錄製的民樂配樂。“民族樂器有著不可替代的音色,笛、簫、阮、二胡、古琴、琵琶、古箏,對於國風意境的營造、氛圍的烘托是獨一無二的。為電子遊戲、動漫、影視劇配音正是民樂‘破圈’的重要方式之一。”

丁曉逵説:“我們所做的種種突破,都是希望打破大家對民樂的固有印象,讓年輕人發現民樂還能這麼‘玩’,從而吸引不同圈層的年輕人喜愛民族樂器,關注民樂,關注中華傳統文化。”

AI讓民樂擁有更多可能

除了樂團的創新“破圈”,民樂青年還在嘗試“科技民樂”的新玩法。

“我從小就與手中的二胡結伴,面對人工智慧,我很好奇,未來的二胡演奏會是什麼樣?於是在學校,我輔修了電子音樂作曲專業,又近距離接觸了人工智慧領域,便萌生了創作這樣一個作品的念頭。”王楚婷介紹她的電子音樂作品《未來弦詩》,“我想和未來的‘我’來一場會面,PK一下技藝,有一場深刻的交談,而虛擬人就擔任了那個未來‘我’的角色。”

設想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很快,王楚婷遇到了難題——虛擬人與實時二胡演奏之間如何精準同步?為此,王楚婷邀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慧與音樂資訊科技係高級工程師潘宇一同參與作品創作。

潘宇介紹:“我們搭建了一個將實時多媒體平臺、音頻工作站與編程環境融合的音樂實時同步框架系統。這個框架系統可以對接AI演算法,實現虛擬人的演奏同步。”

在潘宇看來,AI不是來取代人類,而是帶來了打破舊的創作範式、接受範式、表演範式的機會。“音樂是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AI技術的發展使得個性化音樂接受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便是音樂創作和表演的改變。”

創作和演奏這樣的作品,對於王楚婷來説是一次全新的經歷。與傳統演奏不同,與虛擬人的協同演奏需要她更關注聲音的動態與空間分佈,還要將自己帶入“劇情”中,“有點像表演戲劇,我不是單純地在演奏音符,我還在表現‘現實我’這個角色,非常有意思”。

首演後,一名觀眾對王楚婷説:“你在演奏最後一段時,與未來的你隔空相望,那個眼神一下子就戳中了我。”

“我希望能用我的作品展示傳統與科技的碰撞如何為音樂注入新的生命力,探索民樂發展的更多可能。據我所知,許多民樂青年都在進行‘民樂+AI’的嘗試,大家都在摸索、探路,希望未來會出現更多有意思的探索。”王楚婷説。

年輕人正喝下這副“電子中藥”

不僅是民樂團與民樂青年在進行“破圈”嘗試,越來越多喜歡民樂的年輕人還將民樂融入日常生活。

最近,上班族林詩雨開始感受“五音療法”,“有時遇到讓我有壓力的事情,下班就會聽舒緩肝氣的木音(由古簫、竹笛等樂器發出的聲音——記者注),一曲完畢感覺舒緩許多”。

90後自媒體博主杜坤坤則成為“五音療法”的“宣傳員”。最開始聽説“聽音樂可以補氣血”時,她覺得很新奇,搜索許多資料後,決定身體力行開始嘗試,“我特別喜歡《紫竹調》,煩躁或睡覺之前聽,靜心助眠”。

隨後,她開始在網際網路上發帖推薦“五音療法”、古風民樂。其中一篇文章顯示有8.7萬人閱讀過,讀者中18-34歲人群佔比超過50%,興趣分佈以“健康”居多。這種聽音樂養生的方法也被網友戲稱為“電子中藥”。

伴隨熱度而來的也有質疑,聽民樂真的可以治病嗎?

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耿元卿2013年發表的論文《八段錦和五行音樂對心理亞健康狀態干預作用的研究》顯示,五行音樂較八段錦,能更好地改善容易哭泣、感到苦悶、過分擔憂等抑鬱症狀和易激動等焦慮症狀。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治未病科”,開設了中醫五音療法專題門診,運用中醫五音療法預防和治療疾病。該科副主任醫師呂品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説,五音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最初出現在《黃帝內經》裏,其原理為:五音對應五臟六腑,通過五音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讓其恢復到正常功能。

該科從中醫古籍中挖掘音樂療疾相關內容,聘請專業民樂專家進行編曲,根據中醫理論把中藥處方做成樂方。對來診者先進行問診、把脈等四診合參,辨病辨證,根據患者病症的情況,配合相應的音樂療法進行治療。從臨床療效來看,五音療法對於緩解病患的慢性疲勞綜合徵、功能性心悸、偏頭痛、焦慮、抑鬱狀態有比較明顯的作用。

呂品説:“近年來,來門診諮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希望‘五音療法’被更多人了解與使用,並從中受益。”

最近,杜坤坤打算在網上發起一個線上養生實驗。“用五行音樂結合八段錦,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一邊聽音樂一邊養生,這副‘電子中藥’太酷啦!”

(應受訪者要求,林詩雨為化名)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