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1758萬畝!我國耕地“三連增”從哪來?

2024-09-20 10:01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題:1758萬畝!我國耕地“三連增”從哪來?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耕地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國新辦新聞發佈會9月19日發佈數據顯示,從2021年起,我國耕地面積“三連增”,凈增1758萬畝,全國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態勢已被遏制。

1758萬畝是什麼概念?根據國土三調數據,“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寧夏耕地面積約1798萬畝。全國耕地“三連增”,相當於3年增加了整個寧夏的耕地面積。

這個增加來之不易。

2021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公佈的國土“三調”成果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耕地數量為19.18億畝,實現了國家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然而相比于2009年完成的“二調”,10年間全國減少耕地1.13億畝。從2021年開始,全國耕地總量首次凈增加。

增加的這麼多耕地,從哪來?

來自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黨中央三令五申,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對違法佔用耕地“零容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強化耕地保護要求,不斷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

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完成修訂,黑土地保護法、糧食安全保障法相繼實施;耕地保護法正式列入立法計劃……加快完善的耕地保護法律體系和“長牙齒”的硬措施,讓耕地保護“嚴”起來。

來自“多規合一”“合二為一”。

2022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首部“多規合一”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按黨中央部署,耕地保護考核、糧食安全考核“合二為一”,各省區市黨政同責、一年一考核,對突破耕地紅線等重大問題“一票否決”。

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東華村經過土地綜合整治後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無人機照片)

來自國土修復和土地整治。

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王廣華介紹,最近5年來,25個省份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1500多個,投入資金達6700多億元,完成整治總規模720多萬畝,實現新增耕地66萬畝,建設用地減少16萬畝。

新增耕地品質如何?

1758萬畝凈增耕地,基本都是流失的好耕地在新機制下穩步回流,包括穩妥推進“山上換山下”,將耕地逐步調整到灌溉條件更好的山下,推動果樹苗木儘量上山上坡,更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和農業生産規律。

這是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的凈增加。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自然資源副總督察劉國洪在國新辦發佈會上特別強調:2023年南方省份凈增加739萬畝,扭轉耕地“南減北增”局面。

這是對凈增耕地品質的最好闡釋。耕地品質涉及氣溫、降水、光照等因素,南方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黨中央明確要求,地方持續推動,歷史上的“魚米之鄉”有序恢復部分流失的優質耕地,糧食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讓多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讓農民滿意、農村得利、農業受益。

馬克思《資本論》曾引用威廉·配第的格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耕地面積“三連增”背後是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

耕地“三連增”值得高興,但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每人平均耕地少、耕地品質總體不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耕地佔用與保護的矛盾和壓力依然突出。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新征程上,要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品質。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