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西方智庫“捧殺”中國科技能力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近日發佈報告稱,中國約90%的關鍵技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先。這個結論多少有些令人詫異,那麼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推出這樣的報告又意圖何在?
從細節看,報告稱在64項關鍵的先進技術研究中,中國有57項是領先的,ASPI實際統計的是2019年至2023年這5年各國在關鍵領域發表的高水準論文數量。即包括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網路和國防等64個關鍵技術領域中排名前10%的論文。而“世界領先”,指的是論文發表最多。報告還提到,2003年至2007年間,中國僅在上述64項技術中領先3項,因此進步非常大。
近年來中國高水準論文發表數量確實上升了不少。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公佈的“自然指數”,是評估各國高校、研究機構高水準論文發表情況的重要指標。在2022年“自然指數”中,中國首次超過了美國。即使2024年6月“自然指數”擴增,在美國擅長的醫學領域加入了60種期刊,中國仍然排第一。但中國領先美國並不多,水準基本相當。正常評估,很難得出“中國在90%關鍵技術研究領先”的結論。可以發現,ASPI報告選擇的領域,是中國更為重視、表現更佳的領域,而且突出論文數量。
如今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肯定有非常大的進步,但以排名前10%的論文數量來評估,容易誇大進步幅度。中國有能力發表高水準論文的機構與學者數量確實出現了“井噴”,但如果研究者熱衷於堆砌論文數量,這在中國也是受到批評的,大家願意看到更實質的進步。例如有觀點認為,論文雖多但落地情況不佳,産學研聯動機制有待提升;一些高水準研究突破,雖然沒有論文、不申報專利,但更關鍵。
客觀而言,如果以更多指標來評估,中國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如今進步迅速,接近世界先進水準,但還是以跟隨性成就為主,頂尖、原創成就與美國仍有差距。如從諾貝爾科學獎、世界年度十大科研成果、全球科技公司營收與市值等多項指標看,美國都有較大領先優勢。ASPI的報告僅以高水準論文數量來得出“世界領先”的結論,正好利用了中國“跟隨性研究論文數量多”的特 點。跟隨性研究有重大的戰略價值,一些研究是其他國家學者率先開創,但中國學者或機構憑藉高度敏感性、足夠大的市場(或樣本)以及更經濟的成本,可以迅速投入跟隨性研究。這使得技術上能夠跟上世界先進水準,利用中國全産業鏈及執行力強等優勢取得突破,獲得了很好的技術發展經驗。
西方智庫肯定知道這些道理,不可能輕易認為中國在先進技術上已經領先美國,但近年來出現了一股“捧殺”的傾向,誇大中國的科技實力。筆者認為,這背後有幾個目的:第一,智庫的“金主”有需求,想對西方社會“示警”,即需要共同應對“中國威脅”。第二,為美國及西方一些國家聯手針對中國科技領域無理制裁提供藉口。第三,類似這些報告最終都話鋒一轉露出真面目,為對華“脫鉤斷鏈”找理由。
這一套路其實並不新鮮,只不過之前主要集中在軍事領域。美國軍工複合體為了增預算要資金,賣力誇大中國軍力,甚至無中生有污衊中方“竊取美國軍事技術機密”。西方智庫因為“政治正確”的原因,有時候報告撰寫者不能直言真相。即便中國軍力在局部對美國有優勢,也是因為美國製造業衰落,軍工複合體只為“吸金”,導致軍備生産問題成堆。但西方智庫報告反而不敢觸及本質問題。
近來這種“捧殺”報告轉向了中國科技領域,但我們必須清楚,這些智庫及其背後的“金主”,是想通過制裁保持其自身的科技優勢。就美歐國家而言,巨型科技公司、科技産品市場份額、關鍵領域市場格局、供應鏈依賴性等等,是更為關鍵的指標。中國在這些指標上雖有很大進步,但仍然任重道遠。尤其是在關鍵技術領域,我們還要應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打壓,突圍、反制的努力可能要持續不短的時間。對於一些西方智庫的“捧殺”,要有正確認識。
實際上,全球科技行業都明白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尊重中國科技的實力,不希望“脫鉤斷鏈”。西方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科技行業的打壓,與科技行業的願望背道而馳,也不利於世界科學技術的合作與發展。(作者是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