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電動汽車談判,中國核心利益絕不讓步

2024-09-13 09:05

來源:玉淵譚天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歐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的磋商仍在繼續。

雙方能否在最終日期之前談出一個結果,這一問題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譚主梳理了包括美歐航空補貼爭端、美日貿易爭端在內的7個典型的貿易爭端案件的磋商過程發現,磋商的結果都不盡相同,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還有到了終裁時間,還在繼續談的。

比如美歐有關波音空客飛機補貼的爭端,案件磋商談判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時間,尚未徹底解決。有的案件已經終裁,但相關方仍在就價格承諾進行磋商談判,並最終達成協定,如歐盟對華鑄件反傾銷案。還有美日,在紡織品、彩電、鋼鐵、半導體貿易上有多輪摩擦。

接近談判的核心人士告訴譚主:

從過往經驗來看,對於一些貿易摩擦案件,如果雙方能夠在深入溝通、友好磋商的基礎上,最終以價格承諾等方式結案,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對方要價過高,無法達成預期結果也是正常的。但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無論談判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有一條是不會變的——中國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決心不會變。寧可談不成,中國在核心利益上也絕不讓一步。

談判,是一個互相博弈、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國的態度為何如此堅決?

譚主找到了幾位常年研究貿易摩擦、曾參與過多場國際貿易談判的經貿專家,請他們分析接下來雙方會如何談判。

最近,歐方先是在8月20日下調了對中國車企加徵的關稅稅率,9月10日,歐方又通過所謂知情人士透露,要再次小幅下調加徵關稅稅率。

即便關稅稅率再低,但只要認定了中國企業“享受了補貼”,歐洲還會以其他方式來打壓中國企業。

去年7月,歐委會啟用了《外國補貼條例》。該條例聲稱,歐委會可以依職權對“扭曲歐盟市場的外國補貼”發起調查。

自去年7月該條例實施以來,歐委會“依據”該條例,對中國企業發起了3起深度調查、1起主動調查、1起突襲檢查。

常年研究經貿規則的丁如告訴譚主:

傳統意義上的“補貼”“反補貼”,針對的是貿易活動。而所謂的《外國補貼條例》,主要針對的是,以並購為主要類型的投資活動,以及參與歐盟成員國的政府採購。這種行為,是歐盟的“首創”。

這背後,代表了歐盟近期的一個趨勢——越來越泛化地運用反補貼工具。丁如表示:

我們可以把所謂的《外國補貼條例》理解為,歐盟專門創設的一個“調查工具”。

也就是説,只要歐盟認定了“補貼”,歐盟可以有各種手段針對中國企業,實在不行,就再專門“創造”一些法律和條款。

這樣的行徑,中國絕不可能接受。

這幾天,西班牙首相訪華,有外媒分析稱,西班牙首相訪華的一項重要議題,就是中歐電動汽車爭端。

針對這一問題,西班牙首相呼籲歐盟放棄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的計劃。有外媒分析稱,這可能會削弱歐盟抗衡中國政府支援的電動汽車産業的主要工具。

譚主從專業人士獲取的數據顯示,中國在歐洲電動汽車領域的投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中國的電池製造商已經在歐洲宣佈了價值175億美元的投資,預計到2030年,他們在歐洲的工廠産能將佔到歐洲總産能的約20%。

歐洲想要繼續保有合作發展的空間,就需要取消對華加徵關稅,及早作出正確的選擇。

對於中國而言,要知道,一個經濟大國,特別是一個貿易大國,在其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會引起國際分工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變化,也就會和現有大國之間産生戰略性摩擦,這是很正常的。

就拿譚主在開頭提到的7個貿易爭端案來説,這裡邊,有美歐的爭端,也有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爭端。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副會長周曉燕告訴譚主:

當前,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協同盟友持續搞對華“脫鉤斷鏈”“小院高墻”,加快推進對華“去風險”“降依賴”,遏制我發展意圖愈加明顯。在這種大環境下,我與美歐之間通過磋商談判成功解決重大貿易摩擦的難度大大增加。

周曉燕曾在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工作,她參與過中歐光伏雙反案的談判。她表示:

近期,部分歐盟官員表示,他們將中歐光伏貿易摩擦談判達成的協議視為一種“恥辱”,歐盟會“吸取教訓”。這在客觀上,也加大了中歐電動汽車談判的難度。

但無論是摩擦增多還是談判難度加大,這都是中國發展需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提到: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需要更加做好自己的事——中國企業需要加速創新研發,將貿易摩擦的“危”轉化為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産品國際競爭力的“機”。

對於中國政府而言,當面對摩擦時,中國當然願意通過溝通來尋求共識,解決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面對越來越多的摩擦壓力時,會主動讓步,來換取所謂的“和解”。

無論談判是向左還是向右,在核心利益上,中國絕不讓一步。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