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一致的“大金磚”更能行穩致遠
第十四次金磚國家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9月11日至12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按慣例應邀與會。這次安代會是金磚歷史性擴員之後的首次安代會。會議期間,金磚夥伴就當前國際安全形勢、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等交換意見,為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做好政治準備。
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先後見證了兩極以及短暫單極格局的形成與瓦解。這兩種世界格局的一個相似點,在於超級大國都是通過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建立等級制度乃至霸淩發展滯後國家來構建霸權秩序。而現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多極化時代。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在國際上都有同等的地位、權利和義務,不再被要求按意識形態或偏狹的地緣政治訴求“劃線”或站隊,這些都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和潮流。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二戰後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構建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正呈現出越來越多的不公正不合理,不能充分回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訴求。面對這種變局,以“大金磚”合作為代表的新型國際多邊機制提供了大小國家平等溝通、協商對話的平臺,並在實踐中切實尊重各方發展利益與道路選擇。
正如在啟動之初就已申明的,金磚機制不與任何國家或組織競爭,不為挑戰誰而存在,它從來不是也不會發展成為一個“反西方”機制。不過,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從一開始就對金磚擴容和“全球南方”國家踴躍申請加入進行冷嘲熱諷。究其原因,在於金磚成員國大都具有“非西方背景”,作為“全球南方”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讓西方國家感到焦慮。
當前,“全球南方”概念持續走熱,背後既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並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客觀因素,也有西方試圖“拉一派打一派”分化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操弄。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故意曲解“南方國家”的內涵、標準,比如根據地理位置將中國、俄羅斯歸到“北方”,排除在“南方國家”之外。
對此需要明確的是,“全球南方”當初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個替代“第三世界”並且更加溫和中性的術語出現的,在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瓦解後開始被廣泛使用。二者涵蓋的對象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過去側重反殖反霸和民族獨立,現在則強調獨立自主謀求現代化發展,在這些共同訴求上有著明顯共通之處。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金磚成員國都無疑是“全球南方”國家。但金磚成員國的“非西方”屬性,並不代表該機制在立場上“反西方”。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機制運作至今影響力與日俱增,一定程度上就在於沒有故意設置任何對抗性的議程,而是尋求在加強內部成員國之間聯繫的同時,也在全球層面推動西方和東方、北方和南方國家之間更加公平的互動與共贏。
2009年,當時的“金磚四國”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指出:“‘金磚四國’的對話與合作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由此可見,金磚國家自誕生時起,就明確了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的身份;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和方向。與西方將經貿合作政治化、科技交流安全化不同,金磚機制主張務實合作,在尊重成員國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利益交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行之有效地解決了諸多原本難以應對的問題。多年來,金磚國家通過建立新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安排、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以及科技園、農業研究平臺、數字公共産品平臺、綠色旅遊聯盟等一系列實體和平臺,切實推動著發展成果與機遇惠及更多發展中國家。
那麼,是不是説金磚機制下的合作就只局限于經濟領域呢?當然不是。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利益都與政治和安全事項密切交織在一起,金磚成員國間加強經濟互動無疑有助於提升這些國家的政治利益和國家安全。展望未來,可以預見,金磚合作涉及的領域將在經貿財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尤其是在金磚擴容後,能源、糧食、科技、環境等議題的重要性正愈加凸顯。
總體而言,擴容後“大金磚”在發展定位、目標和方向等方面更加清晰:為成員國提供平等溝通、協商對話的平臺;構建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遵循共商共建共用等原則的國際多邊體系;在深入現有議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能源、糧食、科技、環境等其他領域的務實合作。放眼未來,“大金磚”將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戰略溝通,更加協調一致,如此也更能行穩致遠。(作者是國際關係學院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