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新總理上臺激化法國左中右博弈態勢

2024-09-11 08:33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歷經近兩個月的等待後,9月5日馬克龍任命來自右翼政黨共和黨的米歇爾·巴尼耶為法國總理,並責成其組建“一個為國家服務的團結政府”。這一決定迅速引發法國左翼不滿,法國內政部統計,9月7日當天有約11萬人參加法國各地的街頭示威,引發法國政局新一輪的動蕩。

此前,為遏制極右翼國民聯盟在首輪議會選舉投票中的壓倒性優勢,馬克龍所領導的中間派聯盟與左翼聯盟聯手,採取“退選”策略合力阻擊國民聯盟。最終,左翼聯盟收穫182個國民議會議員席位,位列第一;中間派聯盟和極右翼國民聯盟分列二、三位。由於各方均未能獲得絕對多數,導致國民議會陷入“懸浮”狀態。

根據法國憲法,總理一職由總統授權任命,但需獲得議會多數支援。而“懸浮議會”則意味著沒有任何單一政黨或政黨聯盟能夠單獨推動自己的人選上臺執政。在此背景下,獲得議會最多席位的左翼聯盟宣佈勝選,並在極左翼“不屈的法蘭西”黨推動下提名露西·卡斯泰為新任法國總理。而馬克龍則以“沒有人獲勝(絕對多數)”為由拒絕此項提名,可能是希望建立包含溫和左翼和中右力量的更廣泛聯盟。這使為打擊極右翼崛起而形成的“中間派—左翼”聯盟互生嫌隙,巴尼耶的上臺則加劇了雙方裂痕。

近期的街頭示威等左翼激烈行動可能給法國政壇乃至歐盟造成多方面影響。

一是引發雙重“擔憂”,加劇政治緊張氣氛。其一,是對於左翼聯盟內部分歧加大,威脅法國政治穩定性的擔憂。儘管在左翼政黨的號召下,大批法國民眾涌上街頭開展抗議活動,但“不屈的法蘭西”黨領導人梅朗雄針對馬克龍啟動“彈劾動議”的呼籲並未在左翼聯盟的其他政黨中獲得廣泛的支援,反映出左翼聯盟內部的分裂也在加劇。其二,是對法國新政府可能採取保守立場的普遍擔憂,特別是在移民政策等敏感領域。馬克龍放棄了與極右翼關係緊張、號稱“右翼中左派”的總理人選澤維爾·貝特朗,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先前中左聯盟合力對抗極右勢力的初衷。通過行動上的“右轉”,馬克龍某種程度上也在同極右翼國民聯盟展開闔作,雙方將形成潛在的多數派,而這也在實際上為由極右翼支援的新政府打開了道路。

二是加劇“左右互搏”,阻礙政策推進。巴尼耶被任命為法國總理的消息公佈後,法國政壇的反應呈明顯分化態勢。法國共和黨、“地平線黨”等右翼黨派對巴尼耶的任命表示支援與祝賀;復興黨等中間派對這一任命表達了“有條件”的支援態度;而極右翼國民聯盟聲稱,將基於其政策舉措作出最終判斷;左翼聯盟則對此表示不滿和反對。值得注意的是,巴尼耶所屬的共和黨,以及由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在國民議會中的席位數量尚不足以形成絕對多數,而左翼聯盟與極右翼國民聯盟均有議員公開表示拒絕加入巴尼耶內閣,這意味著馬克龍希望依靠迎合極右翼國民聯盟以確保政府穩定執政的策略未必會如預期般奏效。同時,各黨派政治立場的嚴重分歧可能反而會為法國政府執政施政帶來更多阻力和挑戰。

三是或將削弱法國在歐盟的領導力和影響力。近年來,疑歐主義和極右翼勢力不斷發展壯大,在歐盟成員國中獲得的支援水漲船高。與此同時,歐盟內部正經歷反一體化情緒抬頭,民粹主義和極右翼政黨的影響力隨之增強。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之一,法國國內政治分裂造成的政策不確定性,將弱化法國在歐盟層面的協調和領導能力,難以在關鍵議題上推動歐盟成員國達成共識,進而影響其在歐盟改革與“戰略自主”中的領導者角色,削弱其話語權。德國就是前車之鑒——正是由於其“紅綠燈”政府的內部分歧削弱了朔爾茨在歐盟的影響力,才導致了歐盟的 “德法軸心”轉向“法德”。若法國不能有效彌合內部黨派分歧、儘快穩定國內政治,其在歐盟也難免將面臨類似挑戰。   

歷經數月,巴尼耶的最終任命體現了馬克龍為平衡各黨派政治力量和塑造新型權力共存格局的努力,也暫時為法國總理之位空懸畫上了句號。但就當前形勢而言,這一任命卻進一步激化了左、中、右三大政治力量之間的博弈態勢。短期內,巴尼耶需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凝聚共識、完成組閣。而未來,在馬克龍構建的新型權力共存模式下,法國政治格局將如何重塑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