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船聯盟”能扭轉美國北極困境?
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一艘中型破冰船近日在航行時發生了火災,被迫放棄了一年一度的夏季北極巡邏任務。此次事件凸顯了美國現有破冰船隊的不足。
也許是很清楚自己在這方面存在嚴重短板,美國不久前與加拿大、芬蘭簽署了旨在聯合發展破冰船研製能力的三邊協定——“冰約”(ICE PACT),以期扭轉破冰船競爭中的落後態勢。也有分析稱,三國此舉是為今後北極競賽積蓄力量。那麼,“破冰船聯盟”能在北極撼動俄羅斯的優勢嗎?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極氣溫逐漸升高,北極海冰年齡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的4年以上冰為主,降低到本世紀20年代的1-2年冰為主,這令北極地區的航道、油氣和漁業資源開發前景越發光明。在北極海洋戰略價值不斷升高的背景下,破冰船競爭悄然拉開序幕。
北極破冰船競賽中,主要玩家包括俄羅斯、加拿大、芬蘭、瑞典、美國。這幾個國家也是目前全球破冰船的主要擁有者,五國保有的破冰船數量之和佔全球破冰船總量的八成。五國之中又以俄羅斯破冰船數量最多,目前擁有破冰船超過40艘,其中包括數艘核動力破冰船,其破冰船隊規模超過加、芬、瑞、美四國的總和(近30艘)。而加、芬、瑞、美四國如按破冰船數量排列,美國則以2艘的數量居末席。難怪美國關注北極戰略競爭的智庫驚呼“破冰船差距”已經形成。
目前美國的破冰船均隸屬海岸警衛隊,可用的只有重型和中型破冰船各一艘,而且船齡較長,一艘于上世紀70年代後期服役,另一艘于2000年開始服役。美國海岸警衛隊及相關職能機構早在1990年就上書總統建議安排重型破冰船的更新計劃,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並未提上日程,更糟的是不僅破冰船更新計劃受挫,甚至連現役破冰船都缺乏必要的維護升級資金。2004至2005年間,美國一度完全無破冰船可用,只能租借俄羅斯破冰船執行南極科考保障任務 。
2012年,美國才終於啟動重型破冰船的採辦計劃(計劃採購3艘),但隨後又暴露各種缺陷。首當其衝是設計問題——美國造船界已經50多年不做重型破冰船的設計建造了,這直接導致重型破冰船的設計出現嚴重的拖延,直到2023年第一艘重型破冰船才開始切割鋼板開工建造 。緊接著相關船廠又遭遇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重型破冰船的船體特種鋼材所需切割、成形、焊接工藝均高於通常的大型遠洋船 ,但美方的水準達不到要求。除了技術問題,美國船廠還缺乏足夠的合格焊工。即便美國把上述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新建第一艘重型破冰船也要2028年才能交付。
實際上,早在特朗普政府時期,芬蘭政府官員就曾經向美方提議租用、購買芬蘭破冰船,因為芬蘭造船業可以更快並以更低成本交付産品。但美國當時有一項明確規定,要求破冰船必須在美國本土建造——美國政府用船和軍用艦船採購中“國艦國造”的法令實際上已經逐漸成為跳出“破冰船差距”的絆腳石。
因此,在兜兜轉轉十幾年後,為了擺脫困境,美國認識到除了尋求外援別無他法。
第一,芬蘭在破冰船的研製和建造方面的確實力不俗。芬蘭擁有從冰水池到造船廠的全套研製建造配套能力,且很長時間裏俄羅斯是芬蘭造船業的大主顧。例如,2022年初芬蘭曾與俄羅斯簽訂合同啟動了大型破冰船建造,但該合同在俄烏衝突爆發後終止。實際上在破冰船方面,芬蘭的産能超過了本國需求 。
第二,加拿大擁有的北極海岸線遠比美國漫長,傳統上加拿大一直重視破冰船的發展,有比較旺盛的需求。從美國角度看,“冰約”是彌補自身短板的實用手段。美方發表的聲明中提到,“我們將致力於分享專業知識、資訊和能力……” ,明眼人都知道,這很大程度上是盟友向美國分享。美國再次利用盟友體系中“老大”的強勢地位,滿足自己的戰略需要。
第三,目前的“冰約”僅是達成了美加芬三國的頂層指針,按美國政府公佈的資訊,具體的措施框架要到年底才能完成 ,中間仍有不確定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有美國官員表示美國及其盟友希望在未來十年中建成70-90艘破冰船 ,這個數字真實反映出了美國對消除“破冰船差距”的迫切期望。但是這僅僅是期望而已,因為能力的培養和保持難以一蹴而就。三國間究竟如何開展合作、這種合作如何規避美國的法令絆腳石等等都是必須回答的急迫問題。所以,“冰約”最終能走到哪還需持續觀察。(作者是船舶資訊研究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