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贏得競選,需要兩個東西”
美國大選進入衝刺階段,燒錢競賽也愈發激烈。哈裏斯的競選團隊稱,自哈裏斯開始競選總統以來的一個多月,共籌集5.4億美元。另據《金融時報》報道,哈裏斯7 月份籌集的資金為2.04 億美元,是特朗普的4倍。而特朗普這邊也不甘示弱,競選團隊表示,他們已經為11月份的最後衝刺做好了準備。
“要贏得競選,需要兩個東西。第一個是金錢,第二個我就不記得了。”每逢大選週期,100多年前競選專家馬克·漢納的“成功經驗”就會被人們反覆引用。在美國從事政治活動,時刻離不開金錢開路。特別是在大大小小的選舉中,從相互攻擊的廣告,到畫餅吹牛的演講,連舞臺上“從天而降的氣球”,都需要投入大把鈔票。
隨著黨爭加劇,競選成本水漲船高。據統計,2016年,包括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在內的美國大選總共花費了66億美元;而2020年,這一數據衝到近1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美國的法律體系更在不斷助推這種顯而易見的腐敗“合法合規化”。20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取消個人對聯邦候選人及政黨參與競選活動最高捐款總額限額。這也導致各種來源不透明、用途不公開、額度不受限的“黑金”愈演愈烈。
“金錢是政治的母乳”,不僅體現在競選遊戲中,更深刻影響到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對“花錢買路”的資本寡頭來説,誰來當總統,以及參眾兩院的席位分配並不重要,關鍵是要選出與自己立場相符、利益一致的代言人執政;于“吃人家嘴軟”的政客而言,民眾的訴求、國家的發展可以靠後,討好金主才能保住眼前的位子、獲得長久的飯票,其上臺後更會毫不避諱地提供政治回報,例如獲得駐外外交官的身份、進入政府內部從事公職等。進為官,出為商;內旋轉,外旋轉……各種遊戲規則將美國的公共政策侵蝕得七零八落。
西方有句諺語,誰付錢買的風笛,誰決定吹什麼調子。此前,有研究分析了近1800項美國政策後得出結論:這些政策幾乎都是由富人以及代表大企業的利益集團制定的,普通民眾對決策的影響力幾乎為零。就當前來看,槍支暴力氾濫,背後離不開槍支利益集團投入鉅資阻止控槍法案通過;超高藥價給低收入人群帶來災難性影響,醫療相關利益集團只要將利潤分成用作政治獻金即可高枕無憂;軍方、軍工企業與政客深度捆綁更不斷在全球範圍內挑起衝突、製造戰亂,令許多國家和地區陷入動蕩……可笑的是,即便這一切都成了明面上的交易,美國仍然將“一人一票的競爭選舉”當作衡量民主的唯一標準,且拿著這把自己造的尺子到處比量別人。
在皮尤研究中心發佈的一份“政治悲觀看法”報告中,對金錢在美國政治中所扮演角色的普遍不滿是眾多主題之一。其中,72%的美國人表示個人和組織在政治競選上的支出應該受到限制。然而,不滿也只能是不滿,兩黨政客仍在臺前大喊民主、臺後大肆斂財。而這次又會創下什麼駭人的燒錢“新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