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中國正用科技與創新將戈壁沙漠變為“綠電廠”

2024-08-14 10:23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5月16日拍攝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光伏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雲平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13日電(記者魏婧宇、張曉龍、王雪冰)在內蒙古西部的烏蘭布和沙漠邊緣,鱗次櫛比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起層層“漣漪”,板下的黃沙中,沙生植物冒出綠色的嫩芽。遠遠望去,沙漠中交織出一幅藍綠相間的畫卷,“光伏+生態治理”項目正在改變著烏蘭布和沙漠的舊貌。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這裡極度缺水,植物生長艱難。

“連片的光伏組件能夠吸收大量陽光,減少板下沙地的蒸發量,為梭梭等沙生植物提供一片適宜的生長空間,從而起到減少風沙流動的作用。”正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開展“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建設的生態公司負責人鄭謙介紹説,鋪設光伏板時也考慮了生態修復的需求,擴大了板的間距和高度,為板下植被生長留足空間。

據了解,磴口縣這個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在全容量並網投運後,年均上網發電量可達16.5億千瓦時,年均産值可達4.67億元,年減排二氧化碳172.1萬噸,節約標準煤67.27萬噸,完成生態治理面積約2.6萬畝,建設期內還能帶動4000多人就業。

近年來,中國北方多省區正在以“光伏+生態治理”這種創新模式進行生態治理,把生態修復與光伏發電兩大功能相結合,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什麼樣的植物適合在光伏板下種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帶領團隊在磴口縣研究多年,對眾多沙生植物品種進行篩選和選育後,選出梭梭、檸條、四翅濱藜等植物品種。張景波説,選擇的標準第一是低耗水,第二要低成本,因為生態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外還要可持續、有效益。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磴口縣只有5萬多株小樹,沙漠面積高達77%。70餘年來,當地通過多種方式治沙,現在210萬畝荒漠披上了綠裝,而“光伏+梭梭”“光伏+檸條”等創新模式則打開了磴口縣治沙的新局面。

內蒙古是中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擔負著國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務,是中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禦沙塵暴的主防線。

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內蒙古推動防沙治沙與新能源開發融合發展,加快“沙戈荒”地區集中式光伏項目和電網主網架項目建設,積極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增綠、增能、增收的多贏。

今年,內蒙古的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

不只在內蒙古,因為“光伏+生態治理”項目的實施,一座座因地制宜而建的“綠電廠”出現在中國西北的戈壁沙漠中。

3月23日拍攝的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一光伏治沙項目。新華社記者 張曉龍 攝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的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一家光伏企業正嘗試利用光伏發電取水,這樣既能清潔光伏板,又能撫育耐鹼、耐旱的沙生植物。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性沙漠、中國最大的沙漠。與大漠做鄰居,沙雅縣常常遭遇風沙侵襲。因此,沙雅縣正響應國家號召,打響“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

和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沙雅縣的光伏在上網發電之前,首先要解決光伏自身的生存問題。光伏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沙漠架設光伏板,需要定期清理光伏板上厚達數釐米的浮塵,這需要用水,光伏板下面的沙地要種植植被,同樣需要用水。“新疆南部的沙漠是最乾旱缺水的地區之一,到哪尋找水呢?”

根據科研人員的調查,塔克拉瑪幹沙漠下面埋藏著大量地下水資源,可這些水多屬於微鹹水。

“雖然含鹽量較高,但可以灌溉一些沙生、鹽生植物。”光伏企業因此決定用光伏發電打井取水,“一眼光伏發電機井可以灌溉2000畝地,建設成本在21.5萬元。和動力電機井相比,同樣灌溉2000畝地,光伏發電機井第一年能節省13.3萬元,第二年起,每年節省16萬元。”

記者在現場看到,光伏發電引用微鹹水造林選用的物種主要是梭梭、紅柳。許多企業正謀求和光伏企業合作,在這些梭梭根部接種肉蓯蓉,種植中藥材,並將其加工成保健品和白酒。根據新疆阿克蘇地區計劃,今年全地區不僅將嘗試光伏發電引用微鹹水梭梭造林,還將擴大2萬畝肉蓯蓉接種規模,建設肉蓯蓉種子生産基地。

中國在荒漠化防治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治沙”與“用沙”的結合。光伏治沙模式及配套技術研究被列為國家林草局“三北”工程攻堅戰十大關鍵技術,科研團隊正圍繞光伏治沙的主要模式、植物種選擇及其配置技術開展研究。在科技與創新的加持下,光伏治沙正在照亮荒漠化防治新路徑。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