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新農人”:帶村民看更大的世界
平時在田裏插秧的村民
建康拍攝村民修剪李子樹枝
建康找了更大的打包場地
攝影展當天,觀展的客人和村民合影
建康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烤肉
花費近萬元,組織村裏50多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人,來一場説走就走的集體旅行;800余張照片在田間地頭綿延數百米,辦一場聞所未聞的攝影展……7月,四川儀隴“95後”小夥周建康很忙,因為在村裏“花式整活”,他登上視頻平臺熱搜。
2019年,在成都工作的建康回到家鄉儀隴洞磬溝村,成為村裏第一位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之後他選擇加入電商直播帶貨農産品賽道,同時拍短視頻記錄農村生活、家鄉變化。和許多鄉村一樣,真實的洞磬溝村留守在家的絕大部分是老年人,他們也是建康創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對於返鄉的建康來説,他有個夢想是“帶他們一起看看更大的世界”。這個夢想,今年他實現了。
實現願望
帶著老人去外面世界走走
今年7月,建康在自己短視頻賬號發佈了一條視頻:“帶著全村的男女老幼去旅遊,是什麼體驗?”引發關注。
視頻中,建康的聲音帶著幾分惆悵,又帶著幾分希冀:“老人們絕大多數時間是待在洞磬溝這個小山村裏。這個世界很大,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洞磬溝。我只是覺得遺憾,還有更遠的地方,帶他們去不了。可我又很欣喜,在更近的地方,我一直在。”
建康所在的洞磬溝村,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銅鼓鄉,距離縣城40分鐘車程。建康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自己回村創業的五年裏,總能聽到和感受到村民對於“出去走走”的渴望:“旅遊這個詞,在他們的人生經歷裏是很單薄的存在。”
在村裏走了一圈,建康感受到大家對出去玩這件事的“稀奇”,老人們反覆向他確認:“真的會去吧?”而當聽到建康索要身份證即將組織大夥出去時,村民們都很爽快地給了。
建康帶老人們去的地方是朱德故居,是該縣唯一的5A級景區。即使就在同一個縣且僅僅需要半個多小時的車程,老人們也從未去過。
“從來都沒來過,今年才來第一回呦!”在建康的視頻裏,一名佝僂身體的老人朝著鏡頭説。
當天早上六點沒到,村裏人已經在約定出發點等候。他們穿著整潔的衣服,許多人甚至換上白色、藍色襯衫,這是他們平日生活裏“最高規格”的著裝。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脖子上還挂了一枚“光榮在黨50年”的獎章。
建康包下的一輛大巴車行駛了個把小時,將滿車人送到了朱德故居景區。一行50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梭于景區內聽講解、看表演,老人們的腿腳比建康想像中要利索。“看過這個沒有,這叫手輦子,剝穀子用的。”在景區參觀時,老人們看到以前用的老物件,會給建康科普。
這次旅遊中讓建康最有感觸的是,回程時老人們主動要求去縣裏剛通的高鐵馬鞍站。在旅客眼中,高鐵站就是連接城市和城市之間的樞紐,是一個僅供出發和到達的功能性站點,不是特別需要打卡的地方。但到了高鐵站,建康才意識到,這裡來對了。
“在那裏,我才真正理解了村民的心情,對於身處山村的他們而言,世界的一點變化都如此之大和令人驚喜。”建康説,對於老人們而言,這是社會在進步和發展的象徵。
於是,在嘈雜的馬鞍站前,建康和村民們拍了一張大大的合照。
鄉村策展
首次攝影展在田間地頭綿延數百米
帶老人旅遊回來後,建康又幹了一件這個村裏史無前例的事兒——策展。
7月16日,雨過天晴,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攝影展在洞磬溝的田間地頭進行。這場展不僅吸引了本村村民前來圍觀,甚至有粉絲驅車半小時,從縣城趕來“湊熱鬧”。
攝影展沿村道水泥路佈置,延伸長有300余米。建康從上萬張照片中,精心挑選了800多張。照片或挂在臨時拉起的細繩上,或放置在路邊的樹枝上,或貼在農捨得墻壁上,或擱置在農具上,鄉土味撲面而來。
展覽的照片全部取材于洞磬溝村,反映村民生産生活、鄉村風貌、産業發展、直播帶貨等場景,每一張都是建康在村裏抓拍的精彩瞬間。照片中,有翠綠的李子、豐收的稻田;有村莊的日出日落,有嬉戲的孩童、慈祥的老人;還有幸福的全家照以及忙碌的直播場景。
建康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攝影展是洞磬溝建村的第一次。這天也是村裏最熱鬧的一天,兩三百人站在村道上,兩旁就是碧綠的莊稼地。有粉絲從外地趕來看展,當地團委的青年志願者從縣城過來幫忙,鄉里村裏的工作人員則在擁擠路段疏散交通。
稻田邊,兩張圖片並排展出,一張是稻田裏的收割機,另一張是村民割穀子的場景。“這兩張對比鮮明的照片,是洞磬溝村民生産方式轉變的記錄。”當天建康擔任起了解説員,他邊走邊介紹説,5年前,水稻收割全靠人力,勞動成本高,導致一部分村民棄種。2020年夏,第一批收割機進村,村民頂著30余攝氏度高溫在田裏收稻子的場景一去不返。
辦攝影展的同時,建康也沒有忘記推銷村裏的農産品。
在建康的動員下,村民們把自己的絲瓜、茄子、南瓜甚至是鹵豆腐擺在路邊,利用影展的人氣來銷售。從三五十元到四五百元,村民們從沒想過,足不出村,就能把自己地裏的農産品賣成錢。
建康告訴北青報記者,其實這個攝影展自己醞釀了很久,原本打算在秋天天氣涼快些時辦,但自己帶全村旅遊的視頻上熱門後,他便希望抓住這波流量,讓大家多了解一下洞磬溝村。
“當天是工作日,如果是週末人估計能來得更多。”建康表示,洞磬溝村的地理位置和農産品沒什麼大優勢,要增加村民收益,讓更多人知道很關鍵。
“平時沒啥感覺,但在他的照片裏,我們才發現自己的村子這麼美!”洞磬溝村支書盧仁金對建康的攝影展讚不絕口,同時也特別希望“更多年輕人回村創業,增加人氣,帶領村民致富”。
回鄉創業
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創收”
1995年出生的建康,是土生土長的洞磬溝村人,大學學的室內設計專業,畢業後在成都工作了一段時間。2019年,建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當時的洞磬溝村,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裏的老人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除了村委會的一名年輕幹部,就只有建康一位年輕人。
對建康而言,除了感覺大城市生活壓力大、生活成本高之外,回鄉更重要的理由是,他懷念同村鄰里之間的親切,人與人之間的熟悉和聯繫。同時,他也發現了故鄉的變化——村村都有平整的馬路,戶戶通公路,小車能開回自家小院,村裏荒地也大面積地種上了李子樹。
建康返鄉一年後,李子樹開始成片成片地結果,但銷售途徑有限。不想看到這些李子爛在地裏,建康開始做起了直播帶貨,一幹就是四年。
洞磬溝村不大,留在村裏的人絕大部分是老年人。從打包分揀到包裝,建康選擇雇用他們幫忙,雖然效率不是最高的,但是能給這些家庭增收。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在村裏種了一輩子地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一份收入,這是他們做夢都沒想到的。
給老人們發工資時,周建康經常被戲稱為“周老闆”,他聽到總是有些害羞地打馬虎眼過去。
不過,“老闆”並不好當。
直播電商,洞磬溝村裏誰也沒幹過,建康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頭一年,他就遇到了李子包裝難的問題;次年,他又遇到了李子存放難、裂果多的難題。一年又一年,建康不斷試錯,將李子的年銷售量從幾百單拓展到了幾萬單。
建康告訴北青報記者,電商對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他們的合作“夥伴”都是正在村裏的老人,所以他們面臨諸多難題。
但建康始終認為,自己帶著老人們幹活、發工錢,一定能為他們的生活增添幾分亮色,“至少能將他們從漫長的‘靜坐等待’中拽出來,找到一些有回報的事來做”。
2023年,建康成了儀隴縣的帶貨達人。每年銷售季結束,建康的“頭等大事”就是給村民發工資。
今年,建康靠賣李子賺了二十來萬,分配好支出後,他便將埋藏於心已久的帶村民旅行計劃付諸實踐。
如今,建康在自媒體上小有成就,但他沒有接受內容公司拋來的橄欖枝,而是思考著村裏農産品如何加工,豐富産業鏈條。
直播中,他不僅僅賣村裏的李子,還陸續上線了番茄、紅薯、耙耙柑等農産品,規模不大,卻也因為“綠色”“健康”的産品特色,穩定了一撥兒客流。“我需要考慮的是,怎麼通過電商銷售,讓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返鄉青年
在鄉野小事中找到價值和歸屬
李子從挂果到成熟的過程,老人們忙著採摘和打包;一批批貨被送上物流車後,鄉親們放著鞭炮慶祝;乾旱的田地、沒賣完的水果運到鎮上吆喝,一坐就是一下午的情景……視頻裏,建康既呈現了一個炊煙嫋嫋、雞鳴狗叫的村落,也呈現出一個平凡鄉村真實的酸甜苦辣。“我的流量密碼是真實和真誠。”
建康告訴北青報記者,直播電商很需要流量,但更需要把産品和服務做好。現在李子季收尾了,他開始張羅給村莊修一座保鮮倉庫。“正在選址,各方面手續都在推進了,未來這個倉庫將用來存放村莊待出售的農産品。”
202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後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銅鼓鄉黨委書記閆國舉表示,銅鼓是傳統農業鄉鎮,農産品銷售至關重要,“年輕人紮根農村不容易,鄉上會爭取政策,全力支援建康把農産品帶貨做大做強”。
據介紹,這兩年來儀隴縣開始有更多的年輕人選擇紮根泥土、返鄉成為“新農人”。建康覺得這是件特別好的事情,但要想好回去幹什麼,得有恒心,不能是“腦子一熱”的決定。
如今,從小山村考大學出去工作的建康,已經“絲滑”地融進了鄉村生活。“返鄉青年”“自媒體博主”“新農人”,回到村莊後,他身上的標簽越來越多。
建康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但也正是在一件件鄉野小事中,他找回了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看到洞磬溝村,也讓村民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
“此刻,鄉村振興、建設新農村是如此具象!”一名網友在建康的視頻下方留言道。
本版文/本報記者朱健勇實習生趙妍琦
統籌/林艷
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