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破産”的英國如何實現變革圖新

2024-08-06 09:03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上週末,英國多個城市爆發大規模騷亂,造成警察受傷、財産受損。英國首相斯塔默4日發表聲明強調,參與暴力事件的人將受到法律嚴懲。顯然,剛上臺不久的工黨政府在國家治理領域面臨嚴峻挑戰。

在野14年的工黨不久前重掌權力,然而對前任保守黨政府留下的“遺産”清點評估後才發現,英國政府財政虧空達200億英鎊,上一財年內赤字高達1200億英鎊。於是,斯塔默對外宣佈英國已“破産”且“支離破碎”。回顧全球曾經宣佈破産的國家,歐洲有希臘和冰島。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的“破産”的確讓人震驚。

圍繞英國“破産”緣由,工黨指責保守黨奉行的民粹主義政治給經濟和公共服務造成混亂,而一系列寅吃卯糧的承諾導致今年預算超支數十億英鎊。保守黨則辯駁稱,工黨政府之所以用“破産”嘩眾取寵,其實是在為加稅找藉口。無論兩黨孰是孰非,外界認為英國與“破産”沾邊恰恰説明這個老牌歐洲大國進一步走向衰落。

回顧保守黨執政14年,政治上搞“脫歐”公投,既疏遠英歐關係,又撕裂英國社會,引發黨內內鬥。經濟上財政緊縮,英國生産力年均僅增長0.5%,國債增加40%,成為七國集團(G7)中投資率最低國家。在社會福利方面,工薪階層僅有4%的實際工資增幅,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就醫等待名單增長210%。財政入不敷出,通貨膨脹加上能源危機。這些問題和危機交織作用,構成英國“破産”的可變因素和催化劑。

面對“爛攤子”,工黨政府必須“變革圖新”才能化危為機。工黨在競選中的主打口號就是“變革”,改變保守黨不合理的政策,想方設法提振英國經濟和國際影響力。“變革圖新”如何“變”,工黨政府已擬定一系列措施。按照財政大臣裏夫斯在英國下院公佈的改革方案,這些措施包括成立財政監督辦公室,遏制政府鋪張浪費,嚴控政府各部門預算經費,推遲道路和醫院建設項目;計劃徵稅80億英鎊,其中50億英鎊用於綠色産業和NHS運營;為促進國家綠色轉型,成立新的國家財富基金投資未來産業,每年向國有英國能源公司投資17億英鎊,創造65萬個就業崗位;準備實施一項為期10年的國家基礎設施戰略,承諾5年內建造150萬套新房。

工黨政府這些變革主張有其合理性和創新性,如實施嚴格財政監管,投資未來關鍵産業,重視綠色轉型等,但落實起來可能會引發一些矛盾。其中最大問題是錢從何來?面對鉅額財政赤字,工黨政府必須要增加稅收,而工黨在大選中一再向公眾承諾不會提高個人所得稅和公司增值稅稅率,如果違背承諾增稅,將會引發支援群體的不滿,帶來社會不安定。所以,擺在工黨政府面前的一個考驗是,怎樣作出取捨。

在外交政策上,工黨政府將採取“進步現實主義”(Progressive Realism)來維護英國的國家利益。所謂“進步現實主義”就是介於西方左翼自由主義和右翼現實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它同工黨前首相布萊爾提出的“第三條道路”有異曲同工之處,把西方價值觀正確原則與國家利益最大化原則結合起來,試圖走一條“外向”國際主義道路。工黨政府重視應對氣候變化、AI安全挑戰等全球性問題,主張擺正英國位置,更多運用軟實力與“全球南方”國家密切合作,擴大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工黨政府雖然在維護英美特殊關係、支援烏克蘭方面與保守黨政府一致,但也同情和支援巴勒斯坦、承認後者的國家身份,同時願意加強英國與歐盟大國的關係。這些主張體現了當今歐洲主流的自由主義觀點。

在對華關係方面,工黨政府或與保守黨不同,在中美兩大國之間擴大空間,更加主動地與中國“全面接觸”,從而體現對華政策的連貫性和務實性。工黨政府明確其主導下的英國對華政策奉行“3C”原則,即競爭(compete)、挑戰(challenge)與合作(cooperate)。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萬象會見英國外交發展大臣拉米。拉米表示,英中是重要合作夥伴,英方願同中方保持溝通交往,發展可預測、相互尊重和長期穩定的英中關係。 

鋻於英國與美國的特殊夥伴關係,工黨政府某些涉華議題上可能還會站隊美國,如斯塔默此前曾表態稱英國需在貿易和科技等問題上擺脫對華依賴,但也要注意到他還強調在氣候變化等其他問題上要與中國合作。這種表述恰恰體現出當前中英關係“分歧與合作共存”的特性。筆者認為,急於振作英國的工黨政府,為了阻止國家“破産”,為了解決債務危機,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為了促進綠色轉型,必然要與中國方面溝通對話、改善關係、深化合作,最終實現互利共贏。(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