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寧夏中衛黃河宿集:這裡不止有“詩和遠方”

2024-08-01 09:58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銀川7月31日電(記者胡玥聰、褚孝鵬、馬玉潔)“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村民劉存霞説,這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中衛人對家鄉的描述,當時到處是沙丘,一片荒漠,毫無生機。如今,在黃河的“幾字彎”處,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土胚房子,被黃河和沙漠環繞。遠眺之下,是古樸寧靜的村落;身臨其中,現代感的設計風格隨處可見,不時還能嗅到飄來的一絲咖啡香。這便是劉存霞工作的地方,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常樂鎮大灣村的黃河宿集。

寧夏中衛市黃河宿集(無人機照片)。

中國西北鄉村蘊藏著一種黃土的生命力和文化力量,這種特性存在於西北鄉村生活的細節裏。面對冬春季節多風沙、常年乾旱少雨的自然條件,當地人建造了墻體厚重、屋體低矮的土房子。這種充滿實用主義色彩的“土坯平頂房”正是中衛民居千百年來的主流形態。

然而,多年前,為配合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大灣村村民集體遷離。自此,無人村落的土房子逐漸風化凋零,漸漸不見蹤跡。

黃河宿集創始人陳祖品説他建設黃河宿集的初心,是想把大灣村保留下來,復原它熱鬧非凡的樣貌與靈魂,同時希望更多人知道中衛這座城市。宿集,即民宿集群,也就是許多民宿品牌的集合,再匹配資源,把最好的民宿,以及那些美好的生活方式品牌引進去,營造一個全新的旅行度假目的地。不少遊客來到黃河宿集便感嘆道“這裡的房子就像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好美!”

寧夏中衛市黃河宿集街景。新華社記者 呂帥攝

黃河宿集的建設以修復黃河南岸半島地脈及文脈為指導,依託黃河水灣景觀資源,復原百年曆史的古村落大灣村,使其既保持原來的傳統風格,又兼具現代舒適性和當代美學的要求。

“黃河宿集設計的初衷也是讓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我們尊重這裡的一草一木,建築為樹木讓路,打造一個地方特色文化和特色地形相結合的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黃河宿集相關負責人張穎表示,這種極具特色的設計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客來此旅遊打卡。

作為國內首個民宿集群,黃河宿集已成為寧夏一張極具特色的文旅名片。它通過黃河宿集的“顏值”和寧夏獨有的文化“內核”,與當地生活方式自然融合,向世界展示了別樣的西北風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這為黃河宿集的下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張穎告訴記者,如何進一步深挖在地黃河文化,將其與“旅遊+”民宿集群相融合,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課題。此外,張穎希望能夠以黃河宿集為起點,逐步在西北、西南甚至全國範圍內,構建起獨具當地特色文化的生活方式品牌。

除了獨特的建築風格,黃河宿集還有著豐富的活動和體驗。在這裡,遊客們可以品嘗到道地的美食,還能親身體驗傳統的手工藝,如西夏陶藝和中衛手工羊毛毯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寧夏中衛市黃河宿集內的遊客。新華社記者 呂帥攝

同時,黃河宿集還將中衛當地的特色農産品枸杞進行了深加工,在不斷地挖掘、傳承和研發創新中,道地的中衛風物被製成枸杞衍生飲品,諸如枸杞汽水“杞有此理”和枸杞精釀啤酒“枸糧”等産品在園區內熱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要求“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在張穎看來,黃河宿集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時,更應該發揮自己優勢帶動本地産業升級轉型,推動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這些創新研發産品不僅受到遊客的喜愛,也打開了當地特色農産品的新市場。

在黃河宿集的帶動下,寧夏重修道路並新增八條航線,先前鮮有人知的河灘棗、番薯幹、紅酒等特産持續暢銷,為當地村民增加了近十倍的經濟收入。如今,黃河宿集80%的服務人員都來自中衛當地,其中近30名員工來自大灣村,旅遊的火熱帶動當地就業增收,曾經一度荒廢的小村莊重煥生機,正恢復昔日熱鬧景象。

寧夏中衛市黃河宿集內的特色茶館。受訪者提供

當劉存霞第一次回到改造後的大灣村,她看著原來自己家門口的那棵樹,感慨道:“仿佛和十多年前一樣,一切都沒變,卻又好像都變了。”如今的劉存霞已是黃河宿集裏一家餐館的領班,她開心地介紹著,自己的家鄉大灣村因為黃河宿集而“復活”。還有許多和她一樣的大灣村人也回到了這裡工作,有咖啡師還有麵包師。“曾經的日子漫長又寂寥,如今每天上班看著燈火通明的院落,天南海北的遊客歡聲笑語。”在劉存霞看來,“我的家鄉似乎又回來了。”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