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中國成為全球産業創新高地絕非偶然

2024-07-23 08:32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經過一陣不明所以的中國“産能過剩”的喧囂之後,一些西方媒體現在開始慢慢有點回歸現實了。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發表社評稱,中國電動汽車帶來的機遇大於挑戰,美歐應歡迎中國生産具有成本效益的低價電動汽車,幫助自身實現經濟脫碳。連被認為對中國經濟懷有偏見的《經濟學人》雜誌,也發文承認中國作為世界研發實驗室的作用日益增強,還提到外國首席執行官現在認為中國的人才和創新監管制度是其公司在全球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不難回想起來,這波關於中國“産能過剩”的輿論被炒熱,就是從渲染對所謂“中國衝擊波2.0”的恐懼開始的。而不公平補貼和廉價傾銷就是他們按照慣性思維找出來扣在中國相關産業頭上的帽子。只是這個帽子扣的太隨意了,連他們自己都越來越發現,很難解釋得通為什麼電動汽車等産業中國能取得優勢,甚至出現《經濟學人》最新感慨的“中國成為世界研發實驗室”的現象。越是抽絲剝繭地往下看,就越發現這些對中國産業發展“甩鍋”式理解的荒謬之處。

近年來,外企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開展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已經蔚然成風。蘋果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蘇州設有研發中心,在中國的研發人員過去5年翻了一番。寶馬在中國建立了其全球最大規模的生産基地和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體系。上海的創新園是巴斯夫亞太區最大及全球第二大創新研發中心。今年2月,英國制藥公司阿斯利康表示將把其上海業務轉變為全球研發中心。西方企業之所以紛紛選擇中國作為研發中心,植根于中國在當前全球産業創新領域的亮眼表現。

中國的産業發展,歸根到底靠的是大量高素質人才、市場競爭、創新能力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僅就人才這一項來看,中國的工程學位獲得人數是美國的7倍,本科階段培養出的頂級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是美國的2.5倍,預計到2025年培養出的科學技術博士畢業生將幾乎是美國的2倍。當然,中國的産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優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很多努力厚積薄發的結果。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增長了30余倍,去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3.3萬億元。很多時候中國的産品在市場上取得遠超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是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全産業鏈創新的結果。

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市場和競爭氛圍。依託于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工業基礎,上海、安徽合肥等地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科技市場,在智慧製造、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而無論是市場競爭環境還是創新監管環境,中國的科技市場在世界範圍內都首屈一指。中國在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領域跑得更快一點,跟這種環境是分不開的。

實際上,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以及實際應用的産業創新領域,中國一向秉持的是開放合作共贏的心態。以新能源為例,中國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大貢獻者,累計投資規模達到全球總規模的一半。中國自身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是堅定的,也希望通過自身新能源産業的發展助力全球綠色低碳轉型。通過人為製造政治障礙壓制不了中國的發展,也與科學界和工商界的主流認識背道而馳,損害全世界的利益。正如《金融時報》所言,在某個時候,西方領導人將不得不在他們的氣候目標和保護主義之間做出選擇——如果讓步的是保護主義,對每個人都更好。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