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黃魚之鄉”唱響“海洋牧歌”
中新網寧德7月18日電 (林榕生 余汕康)藍天下、碧海上,阡陌縱橫的新型塑膠深水網箱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都澳海域緊密相連,一幅“海上田園、多彩漁村”的詩意畫卷徐徐展開。
蕉城區三都鎮秋竹村養殖戶曾祖光説,原來的小網箱統一換成了深水大網箱,容積率擴大了三倍,養殖密度下降、魚病明顯減少,大黃魚的産量、品質和價格都顯著提高。
2022年9月21日,“中國大黃魚之都”寧德市迎來黃魚豐收。(資料圖)吳允傑攝
大黃魚,又叫黃瓜魚,體色金黃、嘴唇鮮紅、肉質潔白細嫩、營養豐富。蕉城區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國唯一的大黃魚內灣性産卵場,至今流傳著“官井洋,半年糧,黃瓜叫,漁民笑”的歌謠,蕉城區也被譽為“中國大黃魚之鄉”。
官方數據統計,2023年,蕉城區大黃魚養殖産量6.51萬噸,産值25.52億元(人民幣,下同),産銷量佔全國80%以上,全産業鏈總産值達110億元。
然而,曾經的三都澳,因盲目擴張,一度陷入“無證、無序、無度”的狀態,不僅海面臟亂、水質污濁,且漁業病害頻發、水産品品質下降。
2018年,蕉城區在三都澳海域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守護藍色“糧倉”,清退漁排28.19萬口、貝藻類6.2萬畝,清理海漂垃圾60996.47噸、泡沫浮球223萬個。
蕉城區委書記何必良表示,累計投入9.8億元,通過“全面清”“規範養”“依規管”,有力重建了海洋養殖秩序、重塑了海洋生態格局。
綜合整治顯現多重效應。三都澳海域生態加快修復,銷聲匿跡近30年的中華白海豚頻繁出現在三都澳海域,小天鵝、東方白鸛等珍稀瀕危候鳥又回來了;管海用海走上規範化軌道,通過海域權屬分置改革,厘清解決了海域歸誰所有、誰來使用、怎麼使用等關鍵問題,從源頭上規範養殖秩序;養殖效益得到全方位提升,到2023年底整治後養殖産量提高27.3%、産值提高49.2%、漁民收入提高40.9%。
對此,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養殖基地負責人宋向國感受頗深。他説,深水網箱抗風浪能力強、空間更大,公司的大黃魚年産量由原來的6500噸提高到8500噸。
2022年9月21日,“2022中國農民豐收節﹒寧德分會場寧德大黃魚捕撈季暨京東農特産購物節”活動中,漁民捕撈大黃魚。(資料圖)吳允傑攝
産業進無止境。當前,蕉城區全力實施“國魚計劃”,依託三都澳得天獨厚的資源,通過提質養殖、做深加工、拓寬市場、打響品牌,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持續鑄鏈成群,用産業擦亮“國魚品牌”。
走進位於蕉城區飛鸞鎮梅田村的大黃魚産業園,可見周邊配套設施人才公寓一期項目工程建設臨近尾聲,二期、大黃魚主題博物館和商業街等前期建設同步推進。
大黃魚産業園項目計劃投資近50億元,總規劃開發建設海産品交易中心、大型冷鏈冷庫、海産品精深加工標準廠房和定制廠房等海洋經濟産業設施,以及大黃魚博物館、星級酒店和餐飲商業街等服務配套設施,打造形成智慧型海洋經濟産業發展平臺。目前,該園區已入駐水産企業16家,11家企業投入生産。
寧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蔡述夏稱,他們去年7月簽約,9月便入駐園區,園區的軟硬體設施配套齊全,水路交通便利,給水産企業帶來了一次發展與壯大的機會。
漁業種苗是海水養殖的“晶片”。依託得天獨厚的海水養殖條件,寧德人圍繞小魚苗做起了大文章,建成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等科研平臺,開發“寧芯”系列育種晶片,年培育大黃魚苗10億尾以上,育種技術處於全國領先水準。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副院長、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徐鵬帶領團隊運用晶片和大數據技術,破解大黃魚的基因密碼,展開大黃魚育種“芯”技術攻關。
徐鵬表示,給大黃魚出“考題”、用晶片檢測“優等生”,把基因大數據技術用在了魚的身上,只為找到那尾“最優秀”的抗病大黃魚;大黃魚育種從“芯”出發,推動大黃魚産量和品質進一步提升,進一步豐盈“藍色糧倉”。
耕海牧漁,漁歌嘹亮。如今,三都澳已是世界上最集中的水産養殖中心之一,寧德大黃魚産量連續9年居全國海水養殖魚類之首。碧海藍天、漁舟唱晚的海灣美景,也吸引著四方遊人紛至遝來。2023年,蕉城區海上旅遊人數達6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億多元。
何必良表示,蕉城區將牢固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大力實施“國魚計劃”,精心耕耘“海上牧場”,努力讓“藍色糧倉”越來越充盈、“海洋牧歌”越唱越嘹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