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差異化佈局、聯動式發展 都市圈塑造區域增長極

2024-07-18 10:03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近年來,各地通過城市群一體化協調發展,促進城市間功能互補、産業錯位佈局和特色化發展,都市圈逐漸成為新時代城鎮化與區域發展的重點與增長極。

“擴容式”抱團共進

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寧波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等六大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規劃曾經歷多次擴容。2018年1月,上海發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構建包括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6市在內的“1+6”上海大都市圈。2022年9月,新增江蘇常州和浙江湖州,形成“1+8”的整體空間格局。今年6月,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擴容,新增浙江杭州、紹興,江蘇泰州、鹽城及安徽宣城共5座城市。

如今,這14城共同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GDP總量達18.28萬億元,以全國1.2%的面積貢獻了全國14.5%的經濟體量。

除了長三角地區,多地都市圈也在不斷“擴容”。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大力發展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的戰略部署,目前三大都市圈建設已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去年底,廣東發佈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今年以來,廣東按照規劃加速推進都市圈建設,五大都市圈內城市及都市圈之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培育發展五大都市圈,是廣東省順應産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增強大中小城市發展合力,形成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助力廣東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招。

一體化聯動發展

今年4月,上海大都市圈規劃第三期聯創工作營暨2024上海站研討會在滬舉辦,來自上海大都市圈14個城市的33個部門和技術團隊進一步深化規劃方案。未來,上海大都市圈將推進區域創新走廊聯動融合建設。從上海出發,最快30分鐘可到達其他13座城市。

都市圈一體化聯動,交通先行。5月底,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正式運營,與已運營的莞惠、佛肇城際串聯,構築起一條貫通5座城市的“大號地鐵”。6月底,深中通道正式開通,珠江口東西兩岸深圳、中山之間原本2小時的車程被縮短至30分鐘。今年以來,廣東五大都市圈加速建設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網路,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和“軌道上的大灣區”。

廣東各都市圈産業協作大步邁進。前不久,廣東提出,到2026年,低空經濟規模超過3000億元,基本形成廣州、深圳、珠海三核聯動、多點支撐、成片發展的低空經濟産業格局。

今年,湖北全面提升三大都市圈發展能級。加快建設武漢新城、襄陽東津中央商務區等十大標誌性工程,打造武鄂黃黃快速通道、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鄂州花湖機場多式聯運體系等十大功能性工程。湖北省省長王忠林表示,加快推動三大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就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一體化”理念,聚焦“高品質”主題,找準“鍛長板”路徑,強化“項目化”舉措,推動都市圈建設任務落細落實。

差異化産業佈局

各地在推動都市圈一體化同城化發展的同時,也注重差異化的發展定位和任務部署,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效益最大化。

覆蓋超3000萬人的廣州都市圈中,廣州在汽車産業、醫療教育等領域優勢明顯,但也面臨功能過度集中、大城市病加劇等問題,佛山製造業發達,而肇慶、清遠則具有生態環境等優勢。

參與編制廣州都市圈規劃的暨南大學副校長顧乃華介紹,廣州都市圈的規劃,統籌整體利益和各城市比較優勢,強化專業化分工協作。規劃提出,以廣州和佛山作為都市圈核心區,加快廣佛全域同城化,廣州加快建設國際大都市,佛山加快建設製造業創新高地,肇慶、清遠則強化與廣佛核心區硬軟體聯通共用,承接廣佛優質資源要素外溢。

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重在協同、難在協調。湖北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黎東輝介紹,在推動三大都市圈建設方面,湖北建立高層級決策協調機制、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和創新性協同發展機制等三大機制。

作為長三角地區規模體量最大、最為核心的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置於全球坐標係中,在創新能力、産業鏈韌性等方面還存在差距,難點在於跨界合作的複雜性。

同濟規劃院空間規劃院院長朱鬱鬱表示,“在跨界的地方,大到發展定位——這座城市想做生態,那座城市想做産業,常常無法調和;小到建設訴求——不同地方間的建設標準各異,建設時序有別,都會導致矛盾分歧”。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徐長樂認為,總的來説,長三角地區大體上是周邊城市獲益更多。未來上海也必然要將自身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優質資源要素輻射擴散到都市圈的每座城市,引領帶動上海大都市圈乃至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協同協調發展。(記者 李治國 董慶森 柳 潔 鄭 楊)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