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上海:上線“一件事” 開飯店更方便

2024-07-16 11:54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有拍黃瓜、夫妻肺片這類涼菜嗎?”“有鮮榨果汁這類現磨飲品嗎?”“有生魚片、生海膽這類水産品刺身嗎?”……申請開辦餐飲店的小夥子宋曉旭來到上海市長寧區行政服務中心,剛一坐下,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便先報了不少菜名。“不像來到了辦事部門,倒像是同行聊天。”宋曉旭説。

簡單問了三類問題,長寧區行政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便找準了餐飲創業者的辦事訴求,隨即通過系統生成了一張申請表單,上面囊括了三個部門的申請事項。

一個月前,上海市“一網通辦”就上線了開辦餐飲店“一件事”,從企業和群眾視角出發,通過生活化的問題引導,精準匹配申請需求,自動生成一張表單,實現了多個事項整合辦、高效辦。在上海開餐飲店是否更方便了?近日,記者跟著一位麵館經營者來到了辦事窗口。

規則能再明瞭一些嗎?

工作人員採取“報菜名”式提問,通俗易懂,節省告知和解釋的時間成本

開飯店難嗎?對於宋曉旭來説,憑藉一門好手藝,他有信心開好店。但提到開店涉及的各類食品安全、店招設置、消防安全的規章制度,他又有些犯難。2019年開第一間麵館時,他記得列印了厚厚一沓材料,前後跑了三四個部門不下十趟才開始正式營業。

為何要問這幾道菜?根據新修訂的《上海市食品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實施辦法》,冷加工糕點、冷葷類食品、生食類食品和植物性冷食類食品對操作區域有著不同規定。雖然上海市市場監管部門在制定相關規定時,已儘量使用簡單明瞭的語句,但法規術語與老百姓的日常語言有些不同,大部分餐飲創業者剛接觸這些詞時常常弄不清楚。

長寧區市場監管局註冊許可科負責人介紹,不少創業者開業前頻繁“跑窗口”,大部分是來諮詢各種規章制度的。通過“報菜名”的方式,工作人員可以快速掌握餐飲創業者是否存在此類經營項目,如果不存在,也省去了告知和解釋的時間成本。又詢問了店舖面積和戶外招牌資訊後,系統進入填報階段。

窗口處擺放著兩台電腦螢幕,宋曉旭和工作人員一人一屏,螢幕上實時顯示著申請進程。此前,宋曉旭已辦理了營業執照,相關資訊已在數據池中。只見工作人員勾選了幾項,表格自動抓取和錄入了一系列基本資訊,包括企業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經營場所等。確認無誤後,系統生成了一份專屬於宋曉旭的申請表格。

基於之前提出的三類問題,系統顯示,宋曉旭的店舖需要辦理食品經營和戶外招牌設置事項,小店面積並未達到申請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的標準,因此表格中並未體現。宋曉旭看了眼時間,全程不過10分鐘。

“以前辦理這三個事項要跑三個部門,許多資訊填了一遍又一遍。現在一窗搞定,手機上就能查進度,我可以安心回去搞裝修、忙開業的事了。”宋曉旭説。

材料能再減少一些嗎?

各部門將所需材料放在一起對照,合併共性問題,商討個性化問題

“企業真正需要什麼?”從接到開辦餐飲店“一件事”這項任務起,參與改革的各部門工作人員便跳出單一部門思維。“以前的改革總是從審批的角度看,這次改革我們轉換視角,站在企業的角度去想問題。”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經營處處長黃麗瑢説。

“開店需要哪些步驟?”“需要準備什麼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高風險事項?”……通過前期調研,改革小組梳理出了幾類餐飲經營者關注的問題,從問題出發,把各自部門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起攤在桌子上對照,將共性的問題合併,將個性化的問題單獨拎出來,一條條討論。

討論中,餐廳面積的分類管理上出現了分歧。根據上海市消防安全檢查的相關規定,餐廳建築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需要申請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但市場監管部門主要使用“經營面積”這一概念,且對於中型飯店的界定是150到500平方米之間,300平方米正好卡在了中間。

涉及不同環節,概念和數字無法統一,是在窗口讓經營者填寫兩次,還是兩者取其一?有些餐飲經營者只有一份租房合同,要獲知確切的建築面積還得費些週折。因此,本著方便企業的目的,兩部門最終協商出了“經營面積300平方米”這條標準線。“只要問一個問題,既方便了經營者,也管控了風險。”黃麗瑢説。

“跳出單一部門思維才發現,其他部門的一些材料,也是本部門需要的,流程上還可以做減法。”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經營處副處長王瑋娟説。例如,在討論中發現,在非法定代表人本人辦理業務時,不少部門都要求提交授權委託書。“但在‘一網通辦’系統中,代理人只要能亮出電子營業執照,就已經實質完成了授權。”王瑋娟説,“輕輕一點,整個流程中都不需要授權委託書。”

歷時一個多月,通過一輪輪討論,開辦餐飲店“一件事”申請材料由改革前的17份壓減至2份,分別為食品經營相關資訊和戶外招牌圖。

時限能再縮短一些嗎?

部門間打通數據壁壘,實現事前告知、許可申請等環節的並聯審批

“此前,每到一個部門就被告知大約要10個工作日,三個部門就是一個多月。萬一中間有一個環節卡住了,又要重新跑。”宋曉旭説,“對我來説,每天睜開眼就是房租。”

辦理時限可以再短一些嗎?這是圍繞在小組成員心中的另一個問題。

辦事窗口也很無奈。以前,企業提交完材料後,窗口工作人員要完成一系列材料的手動錄入和分發,數據在不同部門之間來回跑。若是在其中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工作人員還要通知經營者補辦材料,數據又要從頭跑。此外,不少部門還有現場檢查等環節。

針對這些流程堵點,此次改革將海量的資訊收集、分發、簡單邏輯判斷交給了系統。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被打破了,實現多事項整合辦,在事前告知、許可申請、材料審核、現場檢查等環節,多部門把審批從串聯變為並聯。對需要現場核查,有條件進行聯合評審的,實施聯合評審;對可以免於現場核查的,採取告知承諾、遠端核查等方式,簡化審批流程。

以食品經營、戶外招牌設置、消防檢查這三個事項均需辦理為例,辦理時限由42個工作日最多可減至7個工作日,大幅降低了企業在市場準營方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表格材料減少後,長寧區市場監管局幹部陳元焜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業者開業前的諮詢服務中。他在接待臺拿著筆一遍遍地幫創業者調整“生進熟出”的佈局圖,避免企業裝修返工;為企業查詢所租房屋是否可以開店經營……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