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魏瑪三角”能成歐盟未來引擎嗎?

2024-07-08 09:03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魏瑪三角”,一個幾乎已經被國際輿論忘卻的歐洲多邊合作機制,今年年初以來能見度一直在上升。在“魏瑪三角”機制下,德國、法國和波蘭已經接連舉行了多場外長或領導人會議。與此同時,歐盟內外有關“魏瑪三角”能否成為歐盟未來發展新引擎的討論,也在明顯增多。隨著極右翼力量在法國政壇崛起,這一機制對於引領歐洲未來發展究竟能夠發揮多大作用,變得更加複雜化了。

“魏瑪三角”得名于德國中東部小城魏瑪。1991年8月,在德國時任外長根捨得倡議下,德、法、波三國外長在魏瑪舉行首次會晤,決定建立三國外長合作機制,“魏瑪三角”由此得名。這一機製成立的背景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主要目的是幫助波蘭乃至整個中東歐地區“加盟(歐盟)入約(北約)”。1999年,波蘭加入北約;2004年,波蘭加入歐盟。但此後20年來,“魏瑪三角”逐漸失去方向和動力,特別是2015年波蘭右翼法律與公正黨開始執政的8年來,“魏瑪三角”被認為名存實亡,其間不乏這一機制最終走向消亡的議論。

如今“魏瑪三角”再度活躍背後有著多重因素,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波蘭政府更疊。2023年10月波蘭舉行議會選舉,2015年以來連續執政的法律與公正黨敗選,親歐的公民綱領黨所領導的“公民聯盟”勝選,作為公民綱領黨領導人的波蘭前總理、歐洲理事會前主席圖斯克成為新一屆總理。圖斯克政府改變前政府的對歐政策,轉向親歐和同法德的和解與合作,試圖成為歐盟內外政策的引領者而非“麻煩製造者”。波蘭對歐政策的大幅轉變成了“魏瑪三角”得以再次啟動的重要前提。

二是三國之間共識增大,差異縮小,特別是在對俄態度上。過去法、德、波三國最大的差異和矛盾之一,就是對俄政策以及與此相關的對美政策。法國在冷戰期間就遊走于美蘇之間,以“中間人”形象獲取影響力;冷戰後,法國仍將俄看作是構建歐洲安全秩序以及實現歐洲戰略自主的重要一環。德國在冷戰期間就曾推進“新東方政策”,冷戰後也形成德俄特殊關係,經貿與能源將德俄緊密聯繫在一起。相反,波蘭長時間以來將俄視為最大安全威脅,懼俄仇俄情緒較濃,反對法德主導的歐盟對俄合作政策;不信任法德也使波蘭成為“大西洋主義者”,傾向於將安全寄託于美國和北約的保護。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法國特別是總統馬克龍的立場逐漸從鴿派轉變為鷹派,法波對俄立場有相互靠攏之勢。德國朔爾茨政府一方面試圖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和經貿聯繫,另一方面開始呼籲整軍備戰,更大程度地援烏抗俄,與波蘭立場也有趨近。與此同時,法國從宣稱北約“腦死亡”到重新擁抱北約,波蘭則認識到在特朗普可能再次入主白宮的情況下將雞蛋全部放在美國一個籃子裏也有風險,因而對強化歐洲國防自主不再那樣排斥。

三是德法關係不暢,需要第三方的潤滑與協調。過去幾年來,德法在歐盟財政一體化、防務自主以及如何援烏抗俄等問題上分歧和矛盾增多。儘管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仍在極力營造兩國團結合作的氣氛,但“德法軸心”失靈、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帶動歐盟強勁發展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波蘭的加入被一些人寄望能夠改變德法彼此猜疑的關係,以便為兩國關係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魏瑪三角”再次活躍半年多來已經達成多項共識,包括聯合在全球市場為烏克蘭採購武器,建立一個新的聯盟以提供遠端打擊能力以及擴大軍火生産等。三國也一再強調三邊關係的重要性。

“魏瑪三角”包括歐盟最大經濟體、唯一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核國家以及中東歐最大經濟體,三國國防開支在歐盟國家國防支出總額中佔比超過30%,三國人口占歐盟總人口的40%,應該説確實有著較強的實力和代表性。歐盟當前面臨的種種問題和挑戰,比如烏克蘭危機、擬接收烏克蘭等更多新成員、難民和非法移民、再工業化、國防自主以及財政一體化等,都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才能應對,再次活躍的“魏瑪三角”顯然被寄予彌補歐盟內部領導力赤字的厚望。

但作為一個小多邊機制的“魏瑪三角”也有自身問題。其一,政府更疊帶來不穩定和不確定性。過去8年“魏瑪三角”之所以逐漸弱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波蘭由“疑歐”的右翼政府執政。但現在,極右翼正在法國進一步走向權力中心;2027年波蘭將舉行議會選舉,右翼的法律與公正黨也可能捲土重來,那樣一來很難想像“魏瑪三角”還能有效運作。其二,三國的世界觀和戰略觀存在差異。法國仍未放棄歐洲戰略自主的追求,波蘭則更重視自身主權和跨大西洋關係。對俄政策一直是波蘭外交的重中之重,而法德對全球事務的關注相對更多。其三,缺乏機制上的約束。“魏瑪三角”沒有秘書處等輔助機制,主要依靠外長和領導人會議,有較大隨意性,連續性相對較差。

在這些複雜背景下,正被歐洲輿論寄予厚望的“魏瑪三角”能否成為歐盟的新引擎?目前來看只能説是有潛力但不確定,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和現實檢驗。(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