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20年接力守望 在地球最北小鎮

2024-06-26 11:51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小鎮新奧勒松,地處北緯79度,是人類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點,因其極高的緯度和豐富的地質生態被極地科學家譽為“科考聖地”。2004年7月,一對中國石獅“落戶”新奧勒松,標誌著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正式建站。

建站以來,黃河站支援了包括冰川學、陸地生態學、海洋生態學、空間物理學、大氣、地理資訊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科學觀測和監測研究。黃河站為我國極地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也為我國科學家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4年黃河站迎來建站20週年。20年間黃河站不僅見證著中國極地科考事業的發展,也見證了科考人員們的辛勤付出和面對意外風險的勇敢。以冰川科考為例,科考隊員需要步行20多公里,耗時10多個小時前往最遠的觀測取樣站點;夏季極晝期間,隊員們會因為午夜高懸的陽光而忘記他們已經工作到 “深夜”;而北極熊的出沒、冰川裂隙、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則時刻威脅著他們的安全……

截至2023年底,黃河站已累計支援250多個業務和科研項目,接納660多位科考人員進行科學考察。“作為一名極地科考隊員,我為祖國極地科考事業的發展成就而感到驕傲自豪。”黃河站站長胡正毅堅定地説。

6月22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胡正毅(右)、趙紅穎(中)、武小涵外出進行採樣工作。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3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胡正毅在黃河站介紹歷次科考活動隊員合影。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這是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拍攝的中國北極黃河站。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2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胡正毅配槍外出進行採樣工作。北極熊傷人的事件偶有發生,新奧勒松要求人們必須配槍才能離開小鎮。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2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胡正毅(左)、趙紅穎(右)、武小涵在外出採樣途中檢查設備。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3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胡正毅、趙紅穎、武小涵、許浩(從左至右)在中國北極黃河站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2日,在挪威新奧勒松,黃河站科考隊員乘坐小艇外出進行採樣工作。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這是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拍攝的中國北極黃河站牌匾和站門口的石獅子。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趙紅穎在黃河站進行樣品採集。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武小涵在進行海水樣品採集。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趙紅穎(左)和博士生武小涵在進行海水樣品採集。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趙紅穎(左)和博士生武小涵在黃河站檢查採樣設備時交流。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胡正毅(右)在黃河站內同挪威極地研究所教授金·霍爾曼交流。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6月21日,在挪威新奧勒松,科考隊員胡正毅在黃河站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