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一組“新詞”解碼“三夏”生産裏的科技范

2024-06-26 11:48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眼下正值“三夏”農忙時節,各地的農戶正因地制宜,搶抓農時,田間沃野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夏糧對奠定全年糧食豐收意義重大,為確保穩産高産、顆粒歸倉,多地推動農業生産智慧化水準進一步提高。通過一組“新詞”,一起看“三夏”生産中展現出的科技范。

“網約農機”

手機點一點,農機就到府。今年“三夏”時節,“網約農機”受到很多農戶的青睞。以前一到夏收時節,農機設備總是很緊俏,農戶得四處打聽、電話預約。現在,越來越多農戶只需在微信小程式下單,就能預約農機手,大大提高了糧食收割效率。

6月17日,在山東濰坊高密市鹹家社區,大型農機在田間收割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李海濤 攝)

隨叫隨到的“網約農機”背後,是今年正式啟用的全國農機作業指揮調度平臺。依託北斗定位、5G、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大模型應用等先進資訊技術,平臺可實時記錄全國範圍內主要農機設備的位置、流向和工況,實現全國範圍內“農機位置可查、農機狀態可知、農機調度指令可達”。

強大的功能使得平臺迅速進行數據分析和資源調配,對農機具進行統一調度成為可能。例如,遇到極端自然災害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當地農機局可向平臺發起援助請求,上級部門可通過平臺了解本地農機分佈情況,給予相應的援助。

“幫助農民找農機、幫助農機找農活”。截至5月24日,調度平臺已完成對全國33個省份近千萬台農機的數據抽取和治理工作。未來,更多農機將被登記上“雲”,助力農機跨區作業有序進行。

卷盤式噴灌機

近期,我國北方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和乾旱,對農業生産帶來不利影響。在這次應對高溫天氣及旱情的行動中,一種名為“卷盤式噴灌機”的灌溉設備為多地抗旱立功。

作為一款現代化的灌溉“神器”,卷盤式噴灌機最大的優點就在於省水。傳統的大水漫灌,一畝地大約需要60立方米水量,不但浪費水資源,還容易導致灌溉不均勻,從而影響土壤墑情。卷盤式噴灌機可控制水量大小,一畝地澆上30—40立方米就夠,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6月9日,蒙城縣雙澗鎮楊圩村田間,代敏農機合作社的卷盤式噴灌機正在為種糧大戶已播種的田塊進行抗旱造墑。(亳州新聞網 胡衛國 攝)

卷盤式噴灌機不僅讓土地“喝飽水”,還為農戶悉心護苗提供便利。以前,農民澆地得自己安水泵、扯管子,成本高還費事。現在,高標準農田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再加上先進的噴灌設備,為秋糧豐收夯實了保障。

糧食烘乾塔

端穩“中國飯碗”,不僅要確保糧食“落袋為安”,還要做好産後服務工作。小麥作為夏糧生産最重要的糧食品種,在種植、收穫、儲存及加工等環節易發生霉變,造成産量和品質的雙重損失。今年“三夏”期間,那些矗立在糧莊裏的糧食烘乾塔高速運轉,為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奠定了堅實基礎。

6月5日,在濰坊市濰城區綠野農機專業合作社,糧食烘乾設備在烘乾剛收穫的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相關研究表明,溫度和水分是影響小麥霉變的關鍵因素。糧食烘乾塔可以快速將糧食中的水分降低到安全儲存水準,並可根據需要調節烘乾溫度和時間。經它烘乾後的小麥水分可以控制到12.5%以內,通過空中輸送帶運輸,直接可以入倉儲存。

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排建設了5500多個專業化糧食産後服務中心,實現産糧大縣全覆蓋,及時為農民提供糧食烘乾和清理等服務。同時,各地推廣使用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正確使用裝具的農戶儲糧損失由平均8%降到了2%以內。

植保無人機

秋糧要高産,夏管是關鍵。在全國一些糧食産區,夏管工作正當時。如今,植保無人機已在一些地區被廣泛用於監測農情,精準噴藥、施肥等,成為了廣大農戶的“好幫手”。

利用植保無人機進行施肥和傳統的人工施肥相比,優點在於肥料的噴施更為均勻、更精準、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業的效率。

6月13日,無人機在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第五管理區一水田地塊執行施肥作業任務。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另外,無人機可以搭載更精確的檢測設備,使得無人巡田機可以精準監測水稻長勢以及水稻田中病害、蟲害、草害等發生情況,並將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到智慧農業數字平臺,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形成作物生長數據指導建議表,結合作物當下的長勢,進行精確定量施藥。

在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無人機的運用可以節約農藥用量30%,每畝地可節約10多元農藥成本。

“雲”上耕耘

要藏糧于地,更要藏糧于技。種地這種看似最傳統的産業,如今正走在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的發展快車道上。“雲”上耕耘正賦能農業生産釋放新質生産力。

以“雲”種植為例,在衛星這樣的“高空網格員”助力下,專家團隊和廣大農戶對田間地頭的農作物長勢情況進行更精準監測。如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社會化服務供應團隊提供的“蘇農雲”,其衛星監測的顆粒度能達到0.25平方米,這相當於平均一畝地裏面有2600多個網格監測點。

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社會化服務供應團隊提供的“蘇農雲” 截圖來源:央視網

“以圖管農”“以圖管地”“以圖防災”……不斷創新的數字化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分析決策中的支撐作用,讓廣大農戶在“雲”卷“雲”舒中從容耕耘。一幅農業農村“數字全景圖”正在形成。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網等)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編輯:馬宇聰

設計:李權

校對:李然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