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熱點問答|為什麼説提前議會選舉讓法國人面臨歷史性選擇

2024-06-25 16:18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巴黎6月24日電 熱點問答|為什麼説提前議會選舉讓法國人面臨歷史性選擇

新華社記者唐霽

在不久前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得票率遙遙領先於該國執政黨復興黨。這一結果引發法國政壇的“大地震”——總統馬克龍旋即宣佈解散國民議會、舉行新的選舉,兩輪投票日分別定於6月30日和7月7日。

國民議會選舉不會威脅總統的地位,但與新總理的産生密切相關。法國可能出現總統和總理來自不同政黨的“共治”局面,而這位新總理很有可能來自極右翼政黨。法國多家媒體以“法國人面臨著歷史性選擇”“馬克龍的政治豪賭”為題表達對未來的極度擔心。馬克龍此舉為哪般、勝算幾何?請看解局——

6月9日,在法國勒圖凱市一處投票站外,法國總統馬克龍(右二)在參加歐洲議會選舉投票前與民眾交流。新華社發(弗蘭克·博阿姆攝)

“破釜沉舟”為哪般

2016年,政壇“新秀”馬克龍創立“前進”運動(後改名為復興黨),以“中間派”身份登上法國政壇,受到選民認可。在2017年總統大選中,馬克龍戰勝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時任主席勒龐,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創建以來最年輕的總統。但在馬克龍第一個5年任期裏,他主導的多項改革遭到巨大社會阻力,馬克龍和執政黨的民意支援率逐漸跌到谷底。

在2022年總統大選中,馬克龍雖成功連任,但國民聯盟和執政黨支援率的差距已大大縮小。執政黨沒能在當年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席位。在之後的總理任命和立法改革中,馬克龍遭遇反對派的強大阻力,處處碰壁。此次歐洲議會選舉極右翼的強勢崛起,促使馬克龍做出解散議會這一“破釜沉舟”式決定。

這是1月30日在法國巴黎拍攝的法國國民議會會議現場。新華社發(傑克·陳攝)

近年來,面對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危機,越來越多法國選民對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失去耐心,慢慢向極右翼政黨傾斜。究竟是為了長遠發展進行痛苦的社會改革、繼續以開放的姿態堅持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還是像極右翼政黨那樣強調“法國人優先”、放棄改革走一條封閉保守的發展之路?這是擺在法國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馬克龍不久前這樣解釋解散議會的決定:一方面,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多數法國人投票支援極端主義(包括極右和極左);另一方面,在國民議會中,執政黨只擁有相對多數議席,改革方案被反對派處處掣肘。他説,自己任期還有3年,此後不會再競選總統,做出這一重要決定目的是“讓法國人想清楚自己的選擇”。

而法國媒體對馬克龍這次“政治豪賭”還有另一番解讀:按照國民聯盟的發展勢頭,未來産生一位極右翼總統的可能性正逐漸變大。即便國民聯盟在提前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拿下總理職位,這一完全沒有執政經驗的政黨領導人也會不停“栽跟頭”,極右翼各種極端化改革措施也將處處受挫。如此一來,法國民眾會在2027年總統選舉前進一步認清極右翼,破除幻想。

多種可能性

法國埃拉貝民意調查公司22日發佈的最新民調顯示,國民聯盟將在接下來的國民議會選舉首輪投票中大幅領先,有望獲得高達36%的支援率,拿下250至280個議席;新組建的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可能獲得27%的支援率;而馬克龍的中間派聯盟“在一起”的支援率僅為20%,預計只能保住90到110個議員席位。

根據法國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有權任命總理,但按慣例,總理一般來自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議席的政黨代表人物。因此,如果國民聯盟在國民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無論是相對多數還是絕對多數,該黨現任主席若爾當·巴爾代拉都將是總理的人選之一。法國可能迎來新的“共治時代”:中間派的總統馬克龍有可能和來自極右翼的總理巴爾代拉共同治理國家。

不過目前一切仍是未定之天,法國政局未來走向存在多種可能性。

6月9日,在法國勒圖凱市一處投票站外,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在參加歐洲議會選舉投票前與民眾交流。新華社發(弗蘭克·博阿姆攝)

第一種可能性是年僅29歲的巴爾代拉順利出任總理。不過他最近明確表示,如果國民聯盟在選舉中拿不到議會“絕對多數席位”,他將拒絕出任總理。法國魯昂大學憲法專家安妮-沙萊娜·貝齊納解讀巴爾代拉的表態是在給選民“施壓”,爭取拿到絕對多數。

第二種可能性是國民聯盟只拿到“相對多數”,巴爾代拉本人拒絕出任總理。那麼,總統馬克龍很可能尋求和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形成一個政黨聯盟,馬克龍會提出一個政黨聯盟都接受的總理人選。

第三種可能性是現政府繼續履職,即倘若馬克龍無法就總理人選和議會其他黨派達成一致,那麼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可以裁定現任政府部長在新政府任命之前繼續日常工作。根據法國憲法規定,總統在解散議會一年後才能再次解散議會,因此一年後馬克龍或再次解散議會並舉行國民議會選舉,各方則再次就新總理和政府的産生展開博弈。

歷史關口

無疑,法國政治正步入一個重要歷史關口。

近幾年,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使本就發展緩慢的歐洲經濟雪上加霜,移民、安全等問題也空前嚴峻,歐洲選民對執政黨的不滿和要求變革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從歐洲議會選舉結果看,法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等多個歐盟國家的極右翼政黨得票率或處於領先、或強勢崛起,導致歐洲和歐洲一體化未來風險加劇。

馬克龍的決定,放到歐洲“政治光譜”右移的大環境中看,可以説是法國中間派的“最後一搏”,以圖喚醒民眾、團結反對極右翼的力量。與此同時,法國2027年總統大選可能出現“極右翼上臺”的風險預警提前到眼下。

然而,包括執政黨內部在內的法國政界和民眾並沒有做好準備。法國BFMTV新聞資訊臺報道,總理阿塔爾曾試圖勸阻馬克龍不要解散議會,並提出辭職以承擔責任,但馬克龍沒有同意。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部長勒梅爾則表示,這只是總統個人決定,“令人無法理解”。

這是6月7日清晨在法國巴黎拍攝的懸挂奧運五環標誌的埃菲爾鐵塔以及正在搭建看臺的特羅卡德羅廣場,巴黎奧運會開幕式的慶祝活動將在這裡舉行。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馬克龍的決定也為7月26日開幕的巴黎奧運會帶來隱患。如果議會選舉中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失利,新政府很可能難以在7月中旬之前到位,屆時奧運會安保等需要政府保障的環節勢必受到影響。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