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國潮”舞蹈“爆款”頻出得益於優秀傳統文化

2024-06-19 10:33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國潮”舞蹈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與情感共鳴,那是一份民族情懷,是一種文化自信。“國潮”舞蹈之靈魂在“國”不在“潮”,如果僅僅體現在其表層的國潮元素以及簡單意義上的視覺文化消費,沒有堅實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國潮”舞蹈最終只能淪為一種所謂的形式遊戲。

極目當下中國文藝創作中的傳統文化回歸熱潮,無論是在創作品質、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上,還是在成為“爆款”的數量上,舞蹈創作都是當之無愧的“優等生”。包括《只此青綠》《唐宮夜宴》《漁光曲》《碇步橋》《錦繡》《紙扇書生》《麗人行》以及《中國節日“奇妙遊”》系列、文化劇情舞蹈節目《舞千年》等諸多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創作根基的優秀作品交替衝擊著觀眾的視野,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無不凸顯著“國潮”舞蹈受到的廣泛歡迎。

最是文化韻流長,“國潮”舞蹈出“爆款”的背後,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破壁”。舞蹈《唐宮夜宴》借用AR和5G技術穿越古今,讓一群憨態可掬的唐俑小姐姐“復活”了傳世名畫《唐人宮樂圖》;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一群身著綠衣,發髻高聳的女舞者以剛柔並濟的舞姿化作“險峰”“臥石”,實現了與王希孟創作的《千里江山圖》的合而為一;《中國節日“奇妙遊”》系列中一部《洛神水賦》更是將舞臺挪移至水下,當洛神降臨時裙帶飛舞、衣袂飄飄的場景出現,曹植筆下《洛神賦》中所描述的“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超然意境躍然而出。從市場的反應來看,這些得益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潮”舞蹈很好地滿足了當下人們對文化自信和文化潮流的雙重追逐。

這些現象級作品的巨大成功影響和啟發了眾多創作者的思路,不少創作者將“國潮”舞蹈看作了“流量密碼”,希望通過這一特色標簽也能夠讓自己的作品成為下一部“爆款”。於是,這條賽道便成為舞蹈創作的“熱門”,而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國潮”舞蹈創作背後,一些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

第一,是創作題材、類型的趨同問題。以2023年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評獎賽事上呈現的作品為例。這一屆“荷花獎”古典舞評獎共有47個參評作品,其中取材于歷史文物的作品有13個(約佔28%),它們有的來源於歷史壁畫、有的來源於傳世名畫、還有的來源於古傭人物。取材于歷史文化名人與古詩詞意象的作品有15個(約佔32%),一場古典舞的比賽中居然出現了幾個“蘇東坡”、若干個“李清照”。顯然,以歷史文物和歷史文化名人為題材的舞蹈創作已被視作當下舞蹈創作界的“新路徑”,這本應是創作者用舞蹈語匯詮釋傳統文化的過程,但多數作品卻亦步亦趨、以模式化經驗書寫,缺乏創新和價值。第二,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問題。不少“國潮”舞蹈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只是一種符號挪用的實踐,創作者對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當代觀念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舞蹈作品的概念是不清晰的。具體説來,就是這些作品只是對傳統文化做了直線延伸,並沒有以時代精神去挖掘其中的現實價值,這樣的舞蹈創作也必然千人一面,又如何能走得長遠?第三,是新技術環境下創作觀念的問題。可以説,今天的藝術創作已經無法脫離新的媒介技術的語境,《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成功的作品,通過現實與虛擬相融合、歷史與當下相接續的表現手法,不僅美輪美奐、攝人心魄,也彰顯了民族美學的精神。它們無不是舞蹈本體的動作語言、舞美設計的視覺語言以及電視攝像的鏡頭語言的共同構建,這也表明正是由於技術賦能了傳統文化表達,文化又對技術內涵做了正向充盈,才得以讓“國潮”舞蹈在今天重煥新生。然而,創作者不能因為新技術對藝術生産和當下的審美接受所産生的深刻影響而走向一種“以技術為中心”的創作觀念,走向炫技式的手段應用和技術堆砌。“國潮”舞蹈之靈魂在“國”不在“潮”,如果僅僅體現在其表層的國潮元素以及簡單意義上的視覺文化消費,沒有堅實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國潮”舞蹈最終只能淪為一種所謂的形式遊戲。

説到底,“國潮”舞蹈之所以流行起來,是因為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與情感共鳴,那是一份民族情懷,是一種文化自信。如果舞蹈創作者沒有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挖掘,只顧一味地追隨和刻意地迎合當下的熱點效應,藝術創作所倡導的多元化、多樣性就會成為空談。換句話説,當創作者妥協于外界的力量而不是基於自身文化自信的確立和價值觀念的塑造時,就不會有勇氣去創新,那麼即使其作品能成為一時的噱頭和熱點,也只能是曇花一現,隨之而來的,便是觀眾對於此類作品的審美疲勞。長此以往,舞蹈藝術也將會失去其所應有的文化和精神價值。

大浪淘沙始見金,“國潮”舞蹈要想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國潮”道路,首要便是從源頭髮掘中華文化中的根與魂,真正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只有這樣,“國潮”舞蹈才能不落入貼標簽、倣形式的窠臼;只有這樣,才能脫離形式化、同質化的桎梏;也只有這樣,方能走得更遠、更好。

(作者:董麗,係中華女子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