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長春為啥被譽為“光學的搖籃”?

2024-06-19 08:56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長春6月18日電(記者孟含琪、唐成卓)這幾天,在長春的街頭巷尾,人們的交談中常出現“光”“光電”等關鍵詞。

原來,長春將迎來一場國際性的展會。2024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于18日開幕。

提起長春,大家更多的印像是“汽車城”“電影城”“雕塑城”。其實,長春還被稱為新中國“光學的搖籃”。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中國光學事業發展史上許多個“第一”在這裡誕生,許多艱苦奮鬥故事在這裡書寫。

時間輪盤撥回到1952年,建國初期,百業待興,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在長春成立,王大珩等科學家受命前往長春。

當時,我國在光學儀器製造領域幾乎一片空白,從國外購進一噸重的光學儀器,價格約等同於一噸黃金,還不一定買得到。

白手起家,王大珩與工人們一起整理土地,建起玻璃熔制廠房。累了餓了,坐在地上,吃大蔥蘸大醬,嚼高粱米飯。

儀器館建成後,首先在光學玻璃熔制上實現了技術突破。王大珩等人不分日夜地搭爐子、試工藝,1953年,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製成功,有力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建設,也為中國光學儀器製造業打下基礎。

王大珩院士工作照。(資料圖)

1958年,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前身為始建於1952年的儀器館和始建於1953年的機電研究所)廣大科技人員群策群力,在國內率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多倍投影儀等八種有代表性的精密儀器(統稱“八大件”)及一系列新品種光學玻璃,奠定了新中國光學事業的基礎。

這張拼版資料照片顯示的是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研製的高精光學儀器“八大件”:上排左起為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第一台多倍投影儀、第一台萬能工具顯微鏡;下排左起為第一台光電測距儀、第一台晶體譜儀、第一台大型水晶攝譜儀、第一台高溫金相顯微鏡。(資料圖)

除了各種硬核設備外,新中國“光學的搖籃”還為祖國各地培養了眾多人才。

長春光機所在實現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還先後組建和援建了西安光機所、上海光機所、成都光電所、安徽光機所等多家同領域的科研機構以及長春光機學院、上海光學儀器廠等大專院校和工廠企業,為其輸送各類專業人才數千人……“光”的種子撒向全國各地,四處閃耀。

王大珩(左)與蔣築英進行學術交流工作(資料圖)。

從長春走出的技術人才,引領了多地光學事業的發展,而經歷幾代人的奮鬥,長春的光電産業蓬勃發展,成為優勢産業,為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建設提供基石。

2003年,長春光機所研究員王家騏(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團隊研製的米級解析度航太相機搭載神舟五號飛船升空,填補了我國缺少高解析度航太相機的空白。

2018年,時任長春光機所副所長張學軍(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團隊成功造出四米碳化矽反射鏡,打破了我國只能花高價進口小口徑反射鏡的困局。

2021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升空,探測器上搭載的火星高解析度相機由長春光機所研發。

王家騏(中)和學生們討論研究課題(2011年1月24日攝)。新華社發(林宏攝)

長春光機所孵化出的企業也在諸多領域“生根發芽”“結出碩果”。

當下,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108顆衛星組成“吉林一號”星座,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CMOS圖像感測器在工業檢測、生命科學、天文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發揮作用;長春長光辰英生物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研製的可視化單細胞分選儀,能為功能微生物及細胞篩選、感染性疾病快速診斷、迴圈腫瘤細胞篩查提供最精密的樣本;長春長光博翔無人機有限公司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因續航時間長、載重能力大、體積小巧、抗低溫、抗強風的特性,曾一度火爆出圈……

光電産業蓬勃,創新浪潮奔涌。一束光,讓長春的未來無極限。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