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2024-06-18 11:28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核心閱讀

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對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西部地區高品質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區市,總面積佔全國約72%,在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總人口約3.8億、佔全國約27%,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腹地和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主要陣地和維護邊疆安全穩定的重點區域。我們黨一直重視西部地區發展,於世紀之交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把脈定向、擘畫藍圖。2019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黨中央對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來,西部地區高品質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取得重大成效。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力度進一步加大,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濕地保護修復穩步推進,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長江十年禁漁”紮實實施,黃河“幾字彎”流域治理穩步展開,三江源、祁連山等重點區域綜合治理有效推進,長江幹流、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實現24年不斷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建設,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

高品質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在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立足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基礎上,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技術、航空航太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成渝、西安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西部科學城建設高水準推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打造了一批“國之重器”。在關乎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短板、強弱項,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不斷增強。

開放型經濟格局加快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資訊港、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等標誌性工程快速推進。設立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舉辦一系列國際貿易會議或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開放平臺支撐進一步強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落地實施,帶動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加速提升。

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道路方面,一批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國家骨幹通道建成投用,通達度、暢通性和均等化水準顯著提高。水利方面,黃河干流防洪工程、沿黃四大水庫灌溉工程等建成投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紮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能源方面,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跨省區能源通道建設穩步推進,已投産項目總體運作平穩。通信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市農村“同網同速”成效明顯,邊遠地區資訊網路覆蓋水準不斷提高。

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新時代以來,西部地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教育、衛生、文化等民生事業不斷發展。2023年,西部地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與東部地區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2012—2023年,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從10.7萬億元增加到26.9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由19.6%提高到超過21%。

同時要看到,受歷史基礎、地理區位、外部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西部地區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必須抓住機遇,強化舉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需要處理好的重要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把握和處理一些重要關係。

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西部地區生態資源豐富,擁有大面積草原、森林等生態資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保護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關係西部也關係全國,關係當前也關係長遠,必須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有機協調和向好遞進。

處理好與時俱進和堅守特色的關係,堅持發揮比較優勢,不斷提升區域競爭力。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西部地區發展要牢牢把握機遇,積極利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最新成果,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同時堅持從區域實際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因地制宜、自主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質發展路徑。在産業發展上,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也不能簡單將傳統産業視為低端産業,要將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處理好基礎條件建設和經濟結構提升的關係,堅持創新驅動,增強高品質發展動能。良好的經濟結構對於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有賴於一系列基礎條件的支撐和保障,最重要的是高水準的科技自立自強和高效運轉的體制機制。西部地區在這方面具有巨大潛力。應以産業基礎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西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著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同時,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資源要素的高效協同配置,避免市場分割和低水準重復。

處理好挖掘內部潛力和承接外部勢能的關係,堅持內外聯動,構建開放發展格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市場迴旋空間大,發展潛力足。通過加強分類指導和制度建設等,把區域內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內部創造力。要將西部大開發放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定位思考,加強與其他區域板塊和重點地區的合作;深度參與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充分發揮各類載體與平臺作用,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處理好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關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經濟發展的目的在於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推動經濟發展和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縮小城鄉區域差距等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補齊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為導向紮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貴在真抓實幹、擔當作為。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緊緊圍繞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堅持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統籌推進各項重點工作。

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充分發揮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穩步提升創新發展能力。推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改造,推動傳統優勢産業延伸鏈條並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促進農牧業全産業鏈、價值鏈轉型升級。依託數字技術,進一步把山水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特色優勢轉化為新産業、新業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探索發展現代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合理謀劃佈局未來産業,形成地區發展新動能。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以建設美麗西部為導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力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繼續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推進國家公園體系建設,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深化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強化傳統産業節能降碳改造,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準。依託産業轉移與承接等途徑,深化與東中部和東北地區的合作,推動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聯動,促進成渝、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大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深度融入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促進重慶、四川、陜西等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建設,完善沿邊地區各類産業園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佈局,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高品質發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內生動力和借力外部資源都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公平公正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財政政策服務。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加快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形成數據同步、措施統一、標準一致的信用監管協同機制。

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旅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川藏鐵路、沿江高鐵、渝昆高鐵等重大工程的規劃建設。加強航空口岸和樞紐建設,積極發展通用航空。合理規劃建設一批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泊骨幹治理工程和大型灌區工程,因地制宜實施中小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做大做強一批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強管網互聯互通,提升“西電東送”能力。加強礦産資源規劃管控和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加快形成一批國家級礦産資源開採和加工基地。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步伐。

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和就業促進機制,多渠道推動外出務工和本地就業創業。以強化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文化服務等的保障能力為重點,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企扶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援力度,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

(作者為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

《人民日報》(2024年06月18日09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