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修比建還貴,為啥還要修?遼寧瀋陽給出答案

2024-06-17 10:41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核心閱讀

城市更新如何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遼寧省瀋陽市探索一條以保留利用取代大拆大建,以文化賦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微更新、微改造提升群眾幸福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純白的鋼結構玻璃連廊,連接起兩棟老式紅磚建築,室內植物綠意盎然,高大的書架錯落有致……坐落在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的時代文倉城市書房,為市民提供了閱讀休閒的公共空間,也成為地標性建築和網紅景點。然而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近乎閒置的舊倉庫。這是瀋陽市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路徑,以微更新、微改造提升群眾幸福感的一個縮影。

保護修繕,留住城市獨特記憶

時代文倉城市書房在瀋陽東站南側,這裡是原東北貿易部儲運局第一倉庫——東貿庫,始建於1950年,是新中國第一代倉儲園區,也是瀋陽市現存建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倉儲建築群。隨著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和現代倉儲物流園區的新建升級,佔地17.5萬平方米的東貿庫漸趨沒落。

“東貿庫片區面臨的問題是當時大東區城市狀況的一個縮影:一方面是厚重的工業基礎,一方面是老舊的城區環境。許多在大東區工作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選擇在其他區居住。”大東區城建局局長程輝説。

最簡單的方式是一拆了之、平地新建,不少開發商早早盯上了這片區域。

“建築就是城市記憶的載體,記錄著歲月流淌的痕跡,也是城市獨特的魅力。”程輝説,“城市更新,能讓人們在新老交替中感受城市發展的脈絡,才更有意義。”

東貿庫歷史建築群具有蘇式工業建築特點,兼具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2019年被列入《瀋陽市第五批歷史建築初選名單》。2020年初,經專家論證,大東區政府決定保留其中7棟有特色的歷史建築和1條鐵路線,産權歸政府所有,其餘用地用作地産開發,並把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和合理再利用作為土地出讓條件。

“我們請來專業設計團隊,對片區歷史建築的改造利用和公共服務要素的引入進行設計,每棟歷史建築都有圖則,經有關部門嚴格審批後再按圖施工。”華潤置地時代之城項目總經理周立陽介紹。

手工打磨外立面磚墻,除去表麵粉色油漆,露出紅磚本色;在保留原木桁架結構和承重梁的基礎上,貼合原結構新建鋼結構和承重梁進行加固;捨棄原倉庫屋頂,替換為採光更好的玻璃頂和電動遮陽簾……

“歷史建築的修繕和改造比新建一棟樓更昂貴,但更有價值。”周立陽説,“新建住宅樓的外立面與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區完美融合,成為項目的點睛之筆。”

文旅融合,打造新的城市地標

週六下午,時代文倉城市書房內聚集著不同年齡段的讀者:來上自習的學生,共同閱讀繪本的家長和孩子,享受週末休閒時光的年輕人……這個由東貿庫2號庫改造而成的5500平方米綜合文化空間裏,有10余萬冊館藏圖書供居民免費瀏覽、借閱,還會定期舉辦讀書沙龍、講座、展覽等各類文化活動。

66歲的白巨大在附近居住了20年,他經常白天到書房坐坐,晚上到書房前的城市公園散步。“在家門口就能看書、散步,生活更方便、更幸福了。”白巨大説。

如何利用好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利用具有城市記憶的文化符號,打造新的城市文化地標,尤有必要。”大東區文旅和廣電局局長佟彥慧説。

以文化賦能提升城市品質,瀋陽市深入挖掘工業文化底蘊和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現實需求,依託歷史建築群,融合現代設計、本土文化和服務功能,打造城市書房、劇場等文化設施。

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的時代文倉城市公園位於書房南邊,圓形的空中廊道復刻了即將搬遷的沈海熱電廠地標建築冷凝塔的圓形基座,廊道的現代感與冷凝塔的年代感形成對比。舊鐵軌穿過公園,盡頭停放著老式蒸汽機車頭。佟彥慧感慨:“文化能串聯起歷史與當下,賦予舊空間以新的生命力,不斷滋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去年初,同樣由歷史建築改造而成的時代劇場和英雄故事體驗館陸續開放,截至目前,英雄故事體驗館累計接待參觀遊客3萬餘人,時代劇場舉辦各類演出上百場。

文化服務群眾的同時,引流聚商作用也逐步顯現。“我們將堅持文化賦能,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揮文商旅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讓老工業區展現出時尚活力新形象。”佟彥慧説。

改造提升,群眾共用發展成果

與時代文倉城市書房兩街之隔的八家子西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去年也迎來了新變化:門口安裝了車輛識別系統,住宅樓做了外墻保溫,翻新了水電氣暖管網,擴建了小區廣場……居民劉寶久讚不絕口:“以前下水道總堵,鄰居沒少鬧矛盾,改造後鄰里關係和諧了;外墻重新做了保溫,去年冬天屋內溫度高了兩三攝氏度,小孫女更願意來了。”

近年來,瀋陽市借城市更新之機,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持續改造老舊小區,推進城市面貌整體躍升,讓群眾共用發展成果。

去年,八家子巷和八家子街實施了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劉寶久經常騎著電動車到附近市場買菜,“以前這裡路面坑坑洼洼,路邊亂停車,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劉寶久回憶。如今,鋪裝一新的路面規劃了路邊停車位,機動車道、人行道整潔有序。“我們還對地下排水管線進行重修,進一步完善照明設施,保障群眾出行安全。”大東區城管局工作人員王雷介紹。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我們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定制需求清單,在細節處下功夫,實現‘面子’‘裏子’兼治。”大東區房産局老舊小區改造部部長趙琛説。

以城市更新為抓手,瀋陽市持續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準,推動居住改善、功能優化、産業升級,提升城市承載力和競爭力。2021年以來,瀋陽市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工程1456個;完成509條背街小巷微更新,建設口袋公園3070個。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