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47年撰稿250萬字 "綠化工"成了古城文保專家

2024-06-06 13:18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謝勤國在記錄文物資訊。
  錢 霞攝

年輕時的謝勤國。
  受訪者供圖

人物小傳

謝勤國,1946年8月生,江蘇蘇州人。1977年,他發現蘇州名勝虎丘塔傾斜趨勢加劇並立即上報主管部門,促成了虎丘塔在上世紀80年代的第二次大修。47年來,他堅守古城保護一線,累計編纂、創作志書及文史書籍約250萬字。他參與公益講座120余場,獲得“中國好人”“江蘇好人”等榮譽稱號。

走進謝勤國的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書櫃,裏面塞滿了各種收集來的蘇州文史資料。記者採訪時,每每説到有關古城的某個話題,他便立即從櫃中抽出一本書來印證。採訪結束,他拿出的書籍已摞起高高的一摞……

退休前,謝勤國是一名綠化工,但讓他更為自豪的身份,是蘇州市文物保護志願者隊的“001”號成員。

“蘇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留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文物古跡,燦若星河。”謝勤國介紹,蘇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守護古城,既是自己的一份責任,更是光榮的使命。

“筆桿子”——

編纂創作約250萬字,記錄古城歷史

上世紀70年代,謝勤國被分配到蘇州市園林系統從事綠化養護工作。1977年7月的一天,謝勤國在塔園給花澆水時,無意間發現蘇州名勝虎丘塔東北角的墻體有大塊水泥脫落。“不好!”他和同事立即作出判斷:這是空鼓引起的,説明塔身的重心改變,傾斜程度有加劇的趨勢。

虎丘塔有1000多年的歷史,早在修建之時就發現存在傾斜問題。1956年,虎丘塔曾進行過第一次大修。這一次發現問題後,謝勤國和同事第一時間上報主管部門,並以單位名義提交了相關報告。“通過檢測人員的專業測量,虎丘塔塔尖與中垂線的距離增加了6釐米。”謝勤國至今仍記得很清楚。隨即,蘇州成立了修塔工程指揮部,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對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

這件事後,謝勤國開始更加關注古城文保工作。

1986年,蘇州組織編撰市誌,園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謝勤國所在的北塔公園也要編志,單位負責同志想到了謝勤國——文筆好、又喜歡歷史,於是推薦他來執筆編志。

任務要在半年內完成,但因為沒有任何現成資料,謝勤國就每天泡在圖書館裏“大海撈針”。尤其是在圖書館的古籍部,他每天早上等圖書館開門,晚上待到館員下班催他才走。

每當看到關鍵內容,他就仔細分析,添加標點、通順語言;發現時間、人名對不上的,他就反覆核對,寫下長長的註釋;沒有文字記錄的,他一次次登門拜訪歷史專家,又一家家採訪周邊居民,四處尋找可能的線索……“在漫長歷史中總會有記錄的空白。填補空白的事情總要有人做,我盡可能地蒐集資料、編寫方志,以後的人就不用從頭開始了。”謝勤國説。

終於,謝勤國精心編撰的9萬餘字《北塔園林小志》順利完成。此後,很多部門都來請他幫助編志,謝勤國也開啟了用“筆桿子”記錄古城歷史的生涯。截至目前,他主筆或參與編撰的《北塔園林小志》《北塔報恩寺志稿》《平江區綠化志》等書籍相繼問世,累計約250萬字。

“鐵腳板”——

參與文物普查,守護古城遺存

2006年,退休後的謝勤國不願意放棄熱愛的文保事業,總想著找機會繼續貢獻力量。恰在此時,為配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蘇州組織起一支120余人的古城保護志願者隊伍。謝勤國立即報了名,參與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2011年,謝勤國得知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再次招募文物保護志願者,他又前去參加。這次招募不僅對志願者的年齡和學歷提出要求,還組織了統一的考試。因為有著豐富的經驗,謝勤國順利通過了考試。當年65歲的他成了志願者隊編號“001”的成員。“既然是‘001’號,就要起到示範帶頭作用。”謝勤國説。

2013年,謝勤國和隊友們迎來了“三普”後的首次復查。他們每天奔走5公里以上,上午到達復查點位,對道路、門牌、房屋特徵等拍照存檔,同時測量尺寸、詳細記錄相關數據,下午回到辦公室整理資料、填寫表格。經過100多天的努力,大家圓滿完成了對古城1800多處文物登錄點的復查。

“文物保護工作中最難的是拾遺補缺。”例如確定“某宅”究竟是王宅還是李宅,謝勤國有自己的“秘籍”:一是仔細查看分佈在房屋四角的界牌,有的寫著姓氏,有的只有堂名,但也能從中找到暗含的線索——三槐堂姓王、四知堂姓楊、寶樹堂姓謝等;二是通過“頭腦大數據”,將看似不相干的資訊串連起來。有一回,他發現迎曉裏16號清代古建墻角石塊上寫著“顧界”,聯想到顧震濤在《吳門表隱》裏説“門口有條尚堂弄”,推斷該古建很可能是顧震濤故居,為文物保護打開了新思路。

2022年4月,姑蘇區文物紫線劃定項目正式啟動,這是謝勤國最新參與的志願服務。“文物紫線和建築紅線相對,隨著城市更新發展,兩者出現矛盾難以避免,志願者的工作就是將‘紅線跨過紫線’的情況及時上報。”謝勤國説。

截至目前,謝勤國志願服務時長累計2000小時以上。這位“001”號志願者,懷揣守護文化遺産的情懷,用“鐵腳板”丈量著蘇州古城。

“金嗓子”——

參與公益講座,傳播古城文化

“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吳門才子唐伯虎的故事。”上午9點,在蘇州市老年大學,蘇州歷史與文化課準時開講。謝勤國翻開“獨門考證”的資料,講起一段歷史故事:青年唐寅考上舉人後,本該青雲直上的人生卻遇到一場科考舞弊冤案,仕途受到了影響、生活也急轉直下;他並不氣餒,踏上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新旅程,最終成為“江南第一才子”。

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謝勤國説,之所以講這個故事,不僅想要倡導樂觀的人生態度,更是想通過史料讓大家全方位了解歷史人物。

後半節課上,謝勤國繼續“揭秘”:“其實在桃花塢歷史文化街區上,唐寅故居已經修葺一新,旁邊建有紀念祠堂,希望大家去看一看這些古建,觸摸真實的歷史……”

從2018年起,謝勤國應蘇州市老年大學邀請,系統講授蘇州歷史與文化,每週給學員上課。精彩有趣的內容,吸引了大學生、周邊居民,甚至老年大學工作人員來“蹭課”。

除了筆耕不輟和奔走勘察,謝勤國還擔起了宣傳員的職責,用“金嗓子”傳播古城文化。2017年開始,謝勤國受邀開設“空中課堂”,講述蘇州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每次講課1.5小時,一年講了23場。為了留存資料和便於傳播,他把講課內容整理成《蘇州城的腳步》一書,並配發150多張蘇州古建老宅照片,順利出版。該書連續5年在“江蘇書展”熱銷。

近年來,謝勤國累計參加了120余場公益講座及授課,講義超過37萬字,聽眾3萬多人次。“觀眾‘點題’,我來‘講題’。”謝勤國説,許多看起來臨場發揮的內容,其實早就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裏。“作為生於斯、長于斯的蘇州人,應該身體力行,把古城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謝勤國説,這是他一生不變的追求。

■記者手記

考證細節賡續文脈

250萬字的撰稿量,是個什麼概念?

哪怕對於專業人士來説,這也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更難得的是,謝勤國並非文物研究科班出身。但他憑著對守護古城、保護文物的初心與熱愛,跨進了專業的“門檻”,甚至在某些領域蒐集資料之翔實,連圖書館館員、歷史學教授都感到敬佩。

採訪中最讓人觸動的是,謝勤國一筆一筆寫下的文字其實遠超250萬字——它們中的一部分由於各種原因並未刊印。這些寫在發黃紙張上的手稿,標注著各種顏色的修改符號,一遍一遍不斷完善後,在老年大學繼續發揮作用。謝勤國説:“將歷史細節考證清楚、寫下來,賡續歷史文脈,這是包括我在內每一位文保人的努力方向。”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