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三江之源,這樣守護自然之美

2024-06-06 09:57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它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萬山之祖巍巍崑崙聳立著積雪寒峰;有冰川融雪涓涓匯聚成就著百川千湖;有高寒草甸一碧千里蘊藏著萬千生命……

青海,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這裡,人們以最嚴的措施守護自然饋贈的大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願景打造生活方式,以綠色資源為依託謀劃發展之路……

以最嚴的措施守護自然之美

眼下,正是可可西裏最美的季節——藏羚羊遷徙産仔季。每年5月至7月,來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和新疆阿爾金山的雌性藏羚羊,就會到可可西裏腹地卓乃湖産仔。其中,部分遷徙羊群要經過可可西裏東部的青藏公路。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青海省可可西裏五道梁地區通過青藏公路。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最美的畫面,莫過於車流對“羊流”的避讓。

“曾經,因取材于藏羚羊絨的‘沙圖什’披肩風靡歐美市場,遷徙的藏羚羊除了有天敵的圍獵,還要面對非法獵捕的黑手。”可可西裏管理處五道梁保護站副站長尕瑪英培説,如今,在保護站工作人員組織下,過往車輛主動讓行,“有時讓行時間要一個多小時”。

目前,可可西裏已劃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有6個保護站,百餘名巡護員分批倒班駐站、不定期深入腹地巡護。這裡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不足2萬隻,恢復增長至7萬多只。

這是2024年4月11日在青海湖拍攝的斑頭雁。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是世界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分佈有陸生野生動物665種。近年來,青海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出臺地方法律法規,到嚴格執法打擊違法;從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到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網越織越密,成就了“動物王國”的美譽。

這是2024年5月26日拍攝的沱沱河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沿青藏公路一路南下,跨過不凍泉,翻越風火山,便來到長江源頭——沱沱河。

溯源而上,融雪而成的263條河流縱橫交錯匯入其中。由於嚴格限制放牧與開發,潔白的積雪、清澈的河湖、微綠的嫩草共同繪就出一片人間凈土。

這是2024年4月11日在青海湖拍攝的部分未融化的湖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而在沱沱河與青藏公路交會處的唐古拉山鎮,記者看到,地方幹部到沿街商戶處檢查垃圾處理情況,大量往來司機自備了垃圾桶,環保志願者們向遊客進行著公益宣傳……社會環保意識逐步提升。

“作為長江源頭第一鎮和青藏線上的補給點,我們鎮要在服務青藏線的同時,嚴格做好生態保護,守護好長江源。”唐古拉山鎮鎮長白瑪多傑説。

這是2024年5月26日在長江源頭地區拍攝的班德湖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據了解,為守護好這片人間凈土,青海省劃定的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佔全省總面積的90%;出臺了《青海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標準》等諸多法規……

這是2024年5月26日在長江源頭地區的班德湖畔拍攝的斑頭雁。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一系列最嚴措施保護下,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不斷增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青海省生態環境廳4日發佈的《2023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青海省境內長江、黃河、瀾滄江幹流流域水質達到Ⅱ類,水質狀況為優。

以共建共治共用體系構建和諧之美

生態環境保護,關鍵在“人” 。

長江源村,一個未在源頭卻以江源命名的村。

2004年,為保護脆弱的三江源生態,沱沱河邊六個村將禁牧區的128戶407名牧民搬遷至420多公里外的格爾木市,取名長江源村。

“當初,牧民對搬遷還是有些擔心的,他們對城市生活陌生,也不知道如何工作賺錢。”長江源村原黨支部書記才仁扎隊説,但在相關政策支援下,退出牧區的牧民不僅每年有一份穩定的草原獎補收入,而且隨著相關技能培訓的開展和村裏産業的壯大,牧民們在打工創業中逐漸融入城市生活,家庭收入不斷提高。

記者走進這座新村看到,寬闊平整的道路縱橫交錯,幾乎家家門前停放著汽車,農畜産品加工、露營燒烤基地等鄉村産業項目一個接著一個……駐村幹部梁亮説,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100萬元,越來越多牧民自發走出牧區到這裡落戶。目前全村已有223戶609人。

守護,不只有生態搬遷一種方式,還有融入山水的共生。

這是2023年6月18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拍攝的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昂賽峽谷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境內,瀾滄江由此向南奔流。山谷兩側林深草密,瀾滄江水,清澈見底。2016年昂賽峽谷被劃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核心區。今年58歲的東尕永他是這裡的老牧民,至今仍生活在這裡。

昂賽鄉黨委書記布索説,國家公園核心區建設沒有進行整體搬遷。像東尕永他這樣世代住在核心區的牧民仍有三四千人。

東尕永他家住在峽谷內一處山坡上,木柵欄圍起的院落內有兩間民房,家中有限的牛羊散放在山坡上。

在這個幽深的山谷,牧戶之間的距離短則十余公里,長的要數十公里。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説,這些牧民的日常生活對自然産生的影響很小,他們放牧數量不多,還兼任管護員守護當地生態,“每戶每年因此有2萬多元的收入”。

不僅在保護區,青海加強生態保護,全面構建高原上的美麗家園,58%以上村莊實施了高原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垃圾治理率達到91.7%……

環境的改善也促使群眾形成生態保護的自覺。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代曲村,扎西代來等100多名牧民自發成立志願者隊伍,在草原、河堤、道路沿線撿拾垃圾。

2023年9月5日,科技工作者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一處“草藥間種”的黑土灘治理試驗田中收集唐古特大黃種子。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牧民群眾自籌資金購買種草工具,加入和黑土灘的“鬥爭”……

逐綠而行展現發展之美

塔拉灘,曾是青海境內黃河上游的一處荒灘地。如今這裡建成了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

這是2024年4月15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綠色産業發展園區拍攝的光伏電站。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345平方公里的發電園內,超過1000萬塊光伏板高低起伏連成蔚藍色的“海洋”,年發電量超過20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超過2122萬噸。

距離塔拉灘幾十公里外,黃河上游的大型梯級電站龍羊峽水電站,黃河水奔流而下……白天光能出力,夜間水來補充。巧妙的設計,讓光和水互相依託,不斷生産綠色能源。

守護大美之地,“風光”成了新資源,打造清潔能源産業高地成為新目標,綠色成了青海發展的新底色。

據介紹,青海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2187萬千瓦,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0億千瓦,風能可開發量超過7500萬千瓦。由此,一批新能源企業加速在這裡紮根。

在青海省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一條以“光伏一條街”命名的大街引人注目:麗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一字排開。青海麗豪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賀秀才説,青海清潔能源優勢帶來“綠電産品”的廣闊前景,讓這裡形成集聚效應。

這是2024年4月23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熱)産業園拍攝的光熱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海正加速培育形成千億級光伏、鋰電産業集群。

此外,綠電也構築起人工智慧、數字産業的能源基石。

3月29日,青海綠色算力産業發展推介會在北京舉辦;5月17日,青海省綠色算力招商引資座談會在江蘇南京召開……從“西電東送”到“東數西算”,青海全力培育新産業。

青海省工業和資訊化廳副廳長郭毅説,青海將全面提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産業發展、促進數字應用融合和數字技術創新。

今年六五環境日的主題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青海,站在世界屋脊,擁有自然饋贈的大美風光和豐厚的綠色能源,正以高水準保護和利用推動高品質發展,繪就美麗中國的新畫卷。

文字記者:陳凱、江毅、汪偉、李佔軼、王金金

視頻記者:季曉莊、張龍、李佔軼

海報設計:殷哲倫

編輯:劉心惠、郝靜、戚文娟、徐亮、王浩程、侯幫興

統籌:方思賢、李逾男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