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廣東系統構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千里眼”“順風耳”保障美麗灣區建設

2024-06-05 15:11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這其中,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廣東近年來正逐步構建起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路,涵蓋空氣、水、土壤、生態、噪聲等要素,築牢高品質監測數據底座,保障美麗廣東、國際一流美麗灣區建設。

在環境監測設施“千里眼”“順風耳”的支撐下,截至去年底,全省大氣六項主要污染物濃度連續9年全面達標,AQI達標率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二;PM2.5濃度21微克/立方米,較“十三五”同期進一步下降32%;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1.9%,劣Ⅴ類斷面全面清零;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92.3%,為有監測評價以來最好水準。

大灣區建成國內首套空氣質控技術體系

美麗灣區建設涉及三地,理順機制、有效銜接是生態環境監測的關鍵。

對此,三地不斷創新協同管理模式,目前已建成粵港澳珠三角空氣品質監測網路,由23個空氣品質自動監測子站組成,其中18個子站位於珠三角,4個子站位於香港,1個子站位於澳門。

在此基礎上,成立包括香港環境保護署、澳門環境保護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為成員的空氣品質監測網路管理委員會,並建立季度會商機制、三方輪流舉辦“粵港澳空氣品質監測與預報預警技術交流年會”,同時定期分析回顧監測網路運作和空氣品質狀況。

同時,三地也合作建立統一的數據品質管理體系,借鑒國際經驗建成國內首套空氣自動監測品質保證和品質控制技術體系,並定期開展三地監測數據互審。三地還建立統一的數據發佈平臺,實時發佈空氣品質狀況,並加強粵港澳大氣環境評價指標銜接,探索建立空氣品質健康指數(AQHI)評價指標體系。

另外,廣東積極推進跨省及省內生態補償監測評價,圍繞環北部灣、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等系統謀劃西江流域水源水質安全預警監測體系建設,並加強水質監測預警、與港澳共用數據,確保重要供港、供澳飲用水源水質安全。

高品質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逐步搭建

放眼全省,如今一張“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正在實現各地市全覆蓋,為生態環境的精准保護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大氣方面,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域層面的PM1和氣態氨監測網,開展超細顆粒物PM1和氣態亞硝酸等高活性物種試點監測,監測指標更加全面。

針對地表水,則建成覆蓋所有區縣、一級支流、市縣飲用水源、國省考斷面的水環境監測網路。地下水方面,建成首個大灣區(廣州)地下水多層自動監測站。海洋方面,海水監測點位315個,數量和監測海域面積均居全國首位,並在全國率先構建了覆蓋河口、海灣、海島、紅樹林等近岸海域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全覆蓋的海洋生態監測網路。

在土壤監測方面,廣東建成全國首個市域尺度精度省級監測網路,全省監測點位達7617個,點位密度全國最高。

另外,全省還有211個噪聲自動監測網點覆蓋全省域城市功能區,並成功申報生態環境部首批國家生態品質綜合監測站3個。

率先建成組網對臭氧等動態追因溯源

當前,廣東的環境監測項目中,也有了更多特色內容。

在空氣方面,廣東在全國率先建成區域光化學和顆粒物組分網,開展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動態追因溯源,有效應對大氣複合污染和日趨嚴峻的臭氧污染問題。同時,構建溫室氣體監測網,在深圳、韶關等市開展高精度地面大氣主要溫室氣體自動監測。

水環境方面,在主要跨界斷面及重點支流建立44個通量自動監測站,示範建設2個衛星遙感與視頻流量監測站,推動從品質濃度向污染通量、水生態監測發展。

海洋方面,率先開展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等6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地監測,在珠海東澳島建成國家首批大氣污染沉降監測站,深圳、湛江作為國家首批試點開展紅樹林和海草床生態系統碳匯監測。

土壤方面,則建成華南區域土壤樣品製備和流轉中心。另外,還整合建設溯源監測示範性移動子站5個,實現複雜聲境下噪聲源量化評估,科學支撐噪聲污染治理。

“近年來,我們也正通過應用高新技術,實現更高效、精準的監測。”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構建省市一體化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規範、全鏈條溯源、全過程管理,同時提升高精度遙感監測和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利用無人機創新搭載高光譜設備定點自主巡航,實現重點湖庫水華風險監測預警。

接下來,廣東將繼續推動搭建粵港澳二次污染組分和溫室氣體監測統一質控技術體系,加快建立大灣區生態環境遙感普查、無人機詳查、地面核查工作模式,完善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