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汽車業轉向創新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崛起“智電”産業群

2024-05-31 11: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編者的話

如果從經濟地理的角度觀察,中國汽車版圖隆起的下一個高地註定是粵港澳大灣區。

早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推出之時,業界專家羅清啟就曾指出,當巨大的生産要素洪流在中國涌現的時候,空間形式的主要任務是支撐並再創造這些要素洪流,而支撐和再創造這些要素洪流的能力就表現在,我們能在多大的範圍內共時這些生産要素。從這個角度考量,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城市群、高速交通網路、社會知識創新機制、工業生産能力甚至於社會消費能力,都在粵港澳大灣區特有的快節奏加持之下成為支撐汽車産業集群崛起的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在汽車業變革以智慧化為競爭重點的“下半場”,汽車將成為下一代移動終端已是産業共識。華為等科技企業的集聚,消費電子、資訊通信、高端智造等領域的技術積澱和産業能力,在汽車業跨界融合的大趨勢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産業集群的重要支撐。而在中國汽車加速出海駛向“深藍海域”的新征程中,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和外貿優勢也構成了在汽車出口領域的“長板”。

《經濟參考報·汽車特刊》“中國汽車業全面轉向創新競爭”系列報道本期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解析這個創新高地如何“打出一手好牌”,在汽車新時代中奮楫前行。

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廣東造”。這裡不僅擁有全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前十中的3家,還有德賽西威、億緯鋰能這樣一批産業鏈上細分領域的佼佼者。

業界已經形成共識的是:汽車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慧化。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變局中,粵港澳大灣區令人期待的不只是汽車産銷量的增長和企業規模的擴大,更在於産業集群的形成和生態系統的完善。

“領跑”汽車電動化

在電動載人汽車領域,粵港澳大灣區走在時代前列,從比亞迪、廣汽、小鵬等整車企業快速切入電動化賽道,到欣旺達、德方奈米、貝特瑞、新宙邦等動力電池供應商和材料企業的崛起,凸顯出粵港澳大灣區在汽車電動化時代的獨特優勢。

2023年,廣東汽車産量519萬輛,連續7年全國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達253萬輛,佔全國的26.8%。

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于2023年7月在廣汽埃安下線。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説,集團持續構建“鋰礦+原材料+電池生産+儲能及充換電+電池租賃+電池回收利用”能源生態體系,落地一批“從礦到樁”重大項目,加快軟體能力建設,與生態圈夥伴共建集人、車、雲等要素的核心競爭力,全力推進國際化,努力完成全年産銷增長10%的挑戰目標。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2023年全年産量達304萬輛,産量居全球新能源車企首位。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説,汽車電動化進一步深入,廣東“走在前列”的産業根基將夯得更實、築得更牢。“中國汽車高端品牌發力,為廣東帶來新增長空間。中國品牌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了很高的認可度和品牌優勢。電動化、智慧化重塑豪華車市場格局,為國貨潮牌發力高端市場創造新優勢、新機遇。”

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新能源汽車零售量表現亮眼,達到91.6萬輛,其中廣州新能源汽車零售量為23.5萬輛,排名第一,深圳以22.7萬輛排名第二。

“廣東是汽車消費大省,汽車保有量已達到3000多萬輛,更新換代市場巨大,廣東又是一個外貿大省,坐擁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位置,汽車出口潛力無限。同時,促進汽車消費政策落地在即,更新換代規模效應指日可待。”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會長嚴斐説。

北京理工大學深圳汽車研究院副院長孫超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已從政府扶持進入了市場化大發展的階段。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完整的産業生態,在整車設計製造、動力電池、電驅系統、智慧駕駛、關鍵零部件、生産裝備等方面的創新和産業化能力,與世界一流國家並駕齊驅,處於世界引領地位。我國雙碳大戰略的推行,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進一步深度發展産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未來,智慧電動汽車、數字化道路、清潔能源系統、雲和物聯網,這四個超大産業領域融合發展,將會為中國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産業活力。

插上智慧化“翅膀”

業內人士認為,汽車正在從機械産品變成大型的移動終端。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説,未來5年是智慧汽車高速增長時期。

長期以電子資訊産業為支柱産業的粵港澳大灣區,迎合了汽車電動化、智慧化的發展趨勢。“粵港澳大灣區在智慧汽車産業發展領域的資源和優勢強化了我們的信心。”法雷奧中國總裁周松説,深圳擁有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基礎,智慧網聯汽車工業的價值構成當中約有30%來自資訊産業,可以與深圳的電子資訊技術産業有效銜接。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廣州、深圳等地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這些經營主體對邁向“車規級”電子賽道,充滿了興趣也有技術基礎。

今年1月16日,華為公司以10億元註冊資本成立了深圳引望智慧技術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含智慧車載設備製造、智慧車載設備銷售等。眾多車企紛紛與華為簽約,廣汽傳祺、嵐圖汽車、零跑汽車、凱翼汽車官宣加入華為鴻蒙生態,長城汽車宣佈成為華為HiCar4.0車機擴展系統的首發車企。

在廣州市番禺區,一座佔地7500畝的“汽車小鎮”——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産業園矗立在珠江入海口的獅子洋畔。2023年,廣汽埃安有48萬輛新能源汽車在此生産下線,也就是説,每天有1315輛新能源汽車從這裡走向市場。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説,作為廣汽集團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核心載體,廣汽埃安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擁有兩個工廠,年産能40萬輛,年均複合增長率超100%,産銷居於行業前三。

廣汽埃安在智慧網聯領域打造了行業首個車雲一體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星靈電子電氣架構,算力與數據傳輸速率大幅提升,為L3/L4級別智慧駕駛等功能提供堅實支撐。

同時,廣汽埃安作為國內首批獲得L3級別路測牌照的車企,佈局了多條高階智駕技術路線,擁有ADiGO PILOT 5.0智慧駕駛、ADiGO SPACE 5.0智慧座艙等先進産品,並積極與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深化在智慧座艙領域的引領作用。

産業生態孕育未來

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整車生産製造,再到新車上市銷售和開拓全球市場,令人期待的不只在於生産和銷售規模的壯大,更在於産業生態系統的形成,這讓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有了更廣闊的未來。

在廣州,因湃電池智慧生態工廠和銳湃電驅工廠今年相繼投産。産業園內的電池、電驅、電控三大核心技術的零部件生産排期與廣汽埃安整車廠有望形成更緊密的高效互動。目前,以整車廠為核心,可實現10公里內電池、電控、底盤、車身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供應,50公里內60%以上配套供應,100公里範圍內80%以上配套供應。

“我們打造了最快3小時的供應鏈,在100公里範圍內構建主要的零部件供應,不僅是減少運輸、倉儲環節,也是加強協同,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形成一個完善的生態鏈。”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説。

在深圳,國家電動汽車電池及充電系統産業計量測試中心今年3月獲批成立,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電動汽車電池及充電領域國家級産業計量測試中心。該中心累計對超過10萬台充電樁開展計量測試,為深圳充電樁産品出口北美、歐洲提供一站式測試認證服務,助力深圳企業産品出海,為比亞迪、寧德時代、欣旺達、億緯鋰能等30余家國內電池企業提供定制化計量測試服務。

深圳市計量品質檢測研究院院長劉鐵東説,該中心為産業提供“全産業鏈、全壽命週期、全溯源鏈”計量技術服務並開展前瞻性研究,著力解決産業當中“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痛點、難點,充分發揮計量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長子”,中國一汽大力佈局粵港澳大灣區。今年3月,一汽紅旗在深圳舉行新車上市發佈會,“安心駕享純電轎車”紅旗EH7正式上市。這是紅旗新能源品牌首款戰略車型,瞄準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汽車市場。

深圳市政府與中國一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前瞻研發、汽車出海、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開展戰略合作,共建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和世界一流汽車企業。

此外,中國一汽還與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加大汽車行業與資訊技術深度融合、汽車晶片聯合開發與應用、數據安全和數據要素市場化研究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進先進計算體系與汽車行業的融合發展。

一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邱現東説:“一汽集團將充分利用深圳科技和産業創新優勢,加大在深汽車技術研發佈局,推動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記者 印朋 吳濤)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