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內蒙古沙地生態治理觀察:京津最近沙源區覆綠進行時

2024-05-30 09:5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從空中俯瞰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猶如一片黃葉,遮蓋在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等地,是距北京、天津最近的沙源區。40多年來的接續努力,有效遏制住了沙地擴張,但現存沙地生態脆弱,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已治理區域生態不穩定、易出現反彈等問題依然存在。

為全力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內蒙古亮出時間表:到2030年,科爾沁沙地新增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1100多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85%以上;渾善達克沙地新增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3600多萬畝,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75%以上……兩大沙地的生態治理進入成果鞏固、滾石上山、不進則退的新階段。

各地加大治沙力度

長期以來,兩大沙地中較容易治理的地方大多已得到基本治理,目前剩餘的多為立地條件差、治理難度大的“硬骨頭”。

“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受沙害最嚴重、治理難度最高的地區,目前全旗共有105萬畝治理任務。今年,我們將先治理35萬畝‘難中之難’的地塊,為打贏殲滅戰開好頭、做表率。”翁牛特旗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劉環宇説。

今年春季,各地先後開展治理工作:北京向西一步之遙的烏蘭察布市計劃高品質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25.64萬畝;錫林郭勒盟將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90萬畝以上;赤峰市將全市沙地治理任務劃為4個片區,計劃治理343.53萬畝,阻止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握手”;通遼市預計10月底全面完成400萬畝年度任務;興安盟重點治理5.8萬畝裸露沙地,讓603個地塊率先實現“綠中無黃”目標。

初夏,記者走進赤峰市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治沙現場。這裡位於科爾沁沙地南緣,在鬆軟的沙丘上行走,腳力被卸掉大半,每走一步,退後半步。

然而,烈日下,治沙工人的身影已遍佈治理區各處,他們兩人一組,配合默契,一人拉著稻草橫放鋪平,另一人則用工具按壓培土。“草方格鋪設速度很快,每人每天能鋪三到四畝地。”敖漢旗林草局局長張旭東説,在500多人奮戰下,僅一個月時間,這裡便高品質地完成了4000畝流動沙地的治理任務。“草方格中間可以栽種苗木,固定住流動沙丘。再過七八年,眼前的沙地就會呈現疏林草原的景觀。”

這是眼下內蒙古推進兩大沙地殲滅戰的一處縮影。記者從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出發,一路向西行進,看到今春以來在兩大沙地鋪設的沙障、栽種的苗木在視線中已延綿不斷。

推動防沙治沙工作邁向精細化

“與我國的其他沙地相比,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水資源條件較好,加上前期有幾十年的治理基礎,我們有充足的基礎條件來打贏這場殲滅戰。”中國林科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黨宏忠説,開展兩大沙地殲滅戰,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特別是要將區域內水資源承載力擺在關鍵位置,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荒則荒,推動防沙治沙工作邁向精細化。

在科左後旗與遼寧省邊界的甘旗卡鎮巴克要系統化治理項目區,一排排剛栽種不久的樟子松苗長勢良好,與周圍的沙障、灌木叢,以及適度“留白”的沙地相得益彰。“雖然今天的風力很大,但吹到臉上的沙子卻很少。”中國林科院研究員王鋒認為,殲滅戰並非要把每一粒沙都消滅乾淨,在一個區域裏,只要沙、草、喬木、灌木科學分佈,達到生態平衡,就能將沙地固定起來。

記者從內蒙古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依據區域不同特點,兩大沙地殲滅戰各有側重、分類施策:在科爾沁沙地實施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非沙化土地增綠擴綠、治理成果鞏固提升等10項主要任務;在渾善達克沙地開展西部風沙路徑阻隔、腹地沙化土地綜合治理、“蒙冀界”生態綜合治理、岱海濕地綜合治理等10個重點項目。

在長期治沙實踐中,各地幹部群眾探索總結出的一批可推廣複製的經驗模式。

來自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網格化沙障治沙法,通過在沙丘上鋪方格沙障,方格內種柳條、錦雞兒條和楊樹枝等,就像“母親抱娃娃”一樣給沙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目前,沙障治沙法已在內蒙古乃至全國各地得到推廣,被廣泛用來攻堅最嚴重的沙化土地。

科左後旗探索出的“深栽淺埋”種植法,通過深坑投苗、淺層覆土,在抗旱保水的同時還能保證適宜的地溫。“採用這種方法栽植樟子松,可以節省55.8%的水資源。”科左後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説,2013年以來,在“三北”防護林建設中,採用“深栽淺埋”技術種植的苗木成活率由過去的50%左右提高到了90%以上。

翁牛特旗總結出的“以路治沙”模式,將沙地分割成若干治理網格,路修到哪,草方格就“織”到哪。“今年5月,全長15公里的第16條穿沙公路其白線竣工通車,標誌著全旗‘六橫十縱’治沙網格體系正式形成。目前全旗穿沙公路總里程400多公里,累計完成沙地綜合治理578萬畝。”劉環宇説,旗裏還按照“依路致富”思路,打造覆蓋全旗5個蘇木鄉鎮的300公里生態旅遊大環線,將旗域內全部重點景區串聯起來,去年內接待旅遊人數160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17.6億元。

既算生態賬 也算效益賬

“鞏固治沙成果不易,特別是在農牧交錯帶容易出現治理效果反覆。一定要在百姓生産生活和生態治理之間找到平衡。”王鋒表示,治沙要講求效益,既要算生態賬,也要算經濟賬,雙贏才能可持續。

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內蒙古各地積極走綠色産業之路,努力打造以特色經濟林藥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態旅遊、光伏治沙等産業為主的多層次綠色産業發展模式,在治理沙地、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特色産業、增加收入。

在敖漢旗古魯板蒿鎮東北部康家營子村,記者看到新建設的沙棘産業基地內,4月以來新栽植的47500棵沙棘樹苗整齊排列。鎮長鄭慶鑫説,鎮裏和當地龍頭企業沙漠之花生態産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同,按照市場價格收購沙棘果,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沙棘樹3年左右可挂果,畝年均純收入約1000元。産生的經濟效益由附近4個村平分收益金,預計每村每年收益在10萬元左右。”

兩大沙地地廣人稀,蘊藏著巨大的風能、太陽能資源。黃沙中,興安盟“風光儲”一體化治沙100MW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工程機械和工人來回穿梭忙碌,一排排嶄新矗立的光伏板猶如一把把藍色大傘,有力阻擋著陽光直射和地面水分蒸發,為沙地植被提供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

“實施光伏治沙後,我們將引導周邊農牧民,通過出租沙地、維護光伏板、參與板下種植養殖項目等方式,實現增收致富。”興安盟林草局局長耿天良説,今年興安盟將完成新能源裝機規模90萬千瓦以及14萬畝沙化土地的全面治理。

目前,內蒙古各地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已全部開工,力求把“三北”工程攻堅戰和新能源建設合為一體,統籌推進增綠、增能、增收,取得“1+1>2”的效果。今年內將新增新能源裝機1320萬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230萬畝,努力構築北疆綠色長城和生態安全屏障。

兩大沙地殲滅戰覆蓋地域廣闊、工程量巨大,必須在沙地治理中發揮好群眾力量、增加群眾收入,讓農牧民從過去的治沙“遊擊隊”變成攻城拔寨的“主力軍”。

內蒙古各地積極探索多元治理機制,按照“誰申請、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原則,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模式,調動農牧民主動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現在農牧民已經成為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的主力。”錫林郭勒盟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薛萬武介紹,目前全盟已有9個旗縣的農牧民及其合作組織以合同制方式從事防沙治沙,佔總工程量的66%。

“參與治沙的農牧民每天掙個300元不成問題。”今年,多倫縣彰泰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縣林草局簽訂了8000畝地的沙地治理合同,雇傭100多名周邊農牧民,從事幼苗裝杯、項目區栽樹等工作。合作社負責人宋佔軍笑著説:“你看,過去一些農牧民是被動的‘要我治沙’,現在變成了主動的‘我要治沙’。”(記者 恩浩 連振)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