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社區警力下沉! 基層治理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2024-05-30 09:48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陽光灑落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會客廳,社區民警正在和網格員梳理治安防控重點;位於環島路沿岸海邊的椰風寨綜合警務站,大螢幕上一個個船舶移動圖標不斷閃爍,值班民警時不時點擊查看實時資訊……

黃厝社區聯防共治、椰風寨智慧海防,是一個個基層治理創新模式在全國各地落地紮根、開花結果的生動寫照。

不久前,全國治安管理工作座談會在廈門召開。“近年來,各地公安機關不斷創新,勇於破題,不斷抓好‘派出所主防’和社區警務工作,讓更多社區警力‘沉’下去,讓智慧警務更好賦能基層警務,讓更多百姓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説。

警力沉到基層——

糾紛少了,百姓臉上笑容多了

“老時,大家都信你,你肯定能把咱們的事兒處理好。”河南省週口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沈樓行政村黃莊村村民黃某堂一看到社區民警時祖前來了,趕緊迎上前拉住了他。

原來,不久前,黃某堂和鄰居黃某軍再次因宅基地邊界問題發生爭吵,雙方各執一詞,情緒激動。週口市公安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分局搬口派出所社區民警時祖前詳細了解事情原委後,想把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一次性理清楚。

拉尺子、劃邊界、揳灰橛,在雙方當事人和圍觀村民的見證下,時祖前和村幹部對兩家的宅基地反覆丈量、仔細核算,經過3個多小時,黃某堂和黃某軍終於達成一致意見,對界限劃分心服口服,兩人握手言和。一場持續多年的土地糾紛順利解決。

“這裡村子多、路途遠,過去有一些潛藏的問題不容易得到及時解決,一直是我們的‘撓頭事’。”週口市公安局副局長、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分局局長程炯説,如今,為了鼓勵更多警力下沉到基層,當地開展“背包入村”行動,一個背包、一本工作手冊、一支手電、一個水壺,逐漸成了當地民輔警走村入戶的標配。

“以前有什麼事兒就是電話説説,最後怎麼解決的、解決得好不好也不知道。”時祖前十幾年前來到沈樓村警務室,談起駐村以來的變化,他深有感觸:“現在,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建立了很深的信任,有什麼事情更容易第一時間發現,更好地跟蹤解決。”

近年來,各地推動“一村一警”、社區民警專職化,鼓勵民警“沉”到轄區、融入百姓之中,及時發現化解矛盾糾紛,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確保轄區平安、群眾滿意。

轉眼,羅愛清在社區警務室工作一年多了。當時響應市公安局“機關民警下社區”的號召,湖南省婁底市公安局婁星分局樂坪派出所民警羅愛清主動上交了“請戰書”。

平日在社區,總是能看到羅愛清逐棟、逐樓、逐戶走訪的身影。“城市社區與農村大有不同,居民大多白天不在家,要充分利用晚上的時間巡邏走訪。”羅愛清一家不漏地遞上警民聯繫卡,也借著走訪之機,將社區治安狀況了解個透。

“轄區警情少了,糾紛少了,居民臉上的笑容多了,鄰里之間關係更和諧了,羅警官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轄區居民劉賽偉説。

“我們推行社區警務專職化,讓社區民警的工作模式從‘下社區’升級為‘在社區’,面對百姓的家長裏短、矛盾糾紛,民警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隨時解決百姓的問題困難,用行動贏得信任,構建起和諧社區的‘基石’。”婁底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支隊長李典芝説。

借助大數據平臺——

百姓的事兒更清楚、解決得更快

“轄區民警請注意,現接群眾報警,發現一名走失兒童,無法獲知身份資訊,請附近民警立即前往。”天津市公安局南開分局廣開派出所民警馬驥正在社區巡邏,他的手持警務通接到了天津市公安局大數據實戰中心“5110”合成作戰平臺傳來的指令。

馬驥立即趕到報警地點,將現場情況上傳至警務通平臺。與此同時,大數據實戰中心快速在海量數據中匹配走失兒童數據資訊,實時共用給馬驥。很快,馬驥便聯繫上了孩子家長,並將孩子安全送回了家。

“借助大數據平臺,通過手持警務通,我們可以實時摸清社區人、房、物、單位等方面的動態情況,還可以與網格員保持聯動,哪有井蓋破損、哪棟樓門的燈不亮了、誰家吵架鬧矛盾,隨時都能掌握。百姓的事兒了解得更清楚,解決得更快了。”馬驥説。

一個中心管數據、一個平臺推資訊,賦能智慧警務。“近年來,我們大力推動基礎管控中心資訊化,開通‘5110’民警熱線,以全局各警種力量支撐一警,民警‘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天津市公安局基礎管控中心負責人高立旺説。

前不久,天津市公安局西青分局大寺派出所社區民警謝劉廣超在社區巡邏時,發現了一隻遺失挎包。“一個人出門怎麼會帶這麼多銀行卡?而且手機號也不是常用號段……”謝劉廣超檢查包內物品後,産生了懷疑。

謝劉廣超馬上通過警務通組建任務群組,相關警種同步進行技術分析、資訊調取,很快查明包的主人孫某是一名網上在逃人員,於是馬上順線追蹤將其抓獲。

如此高效出警、快速偵辦案件,離不開“專業+機制+大數據”的新型警務運作模式。近年來,各地公安機關在“大數據”上出新招,加強治安資訊化智慧化建設,加快警務流程重塑再造,讓打擊更有力、管理更精細、服務更便民。

5月20日,江蘇省常熟市公安局莫城派出所社區民警韓冰收到了轄區獨居老人的“一鍵求助”資訊。韓冰立即通過智慧小區平臺進行查詢,迅速趕往老人家中,到達後,發現老人摔倒在地,馬上將老人送醫。

“幸虧安裝了‘一鍵求助’器,才能第一時間感知危險,讓父親得到及時救治。”老人的女兒李女士很慶倖家中安裝了智慧報警系統。

平安時時線上,安全可感可觸。各地公安機關充分利用數字化賦能,織密資訊網路,提升技防建設,推動智慧警務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近年來,很多小區都安裝了電梯AI識別系統、緊急情況‘一鍵求助’等智慧安防系統,居民的安全得到全方位實時保障,我們開展社區管理工作也更容易了。”常熟市莫城街道燕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建新説。

壯大志願者隊伍——

基層治理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在廣東省廣州市的街頭巷尾,經常可以看到一支臂戴紅袖章、身穿馬甲的騎行隊伍穿梭往來。

這是由民警、社區幹部、騎行愛好者共同組成的如意平安騎隊。

“他們行動靈活、人熟地熟,將接觸到的線索第一時間反饋給我們,便於我們立即開展工作,有助於預防化解糾紛隱患。”廣州市公安局荔灣區分局石圍塘派出所民警劉少廷介紹。

不久前,荔灣區石圍塘街如意社區居民徐某收養的流浪狗咬傷了鄰居家的孩子,拒不道歉賠償,雙方起了爭執,互不相讓。騎隊隊員王建中在巡邏中發現情況,第一時間轉告了劉少廷。

“你養的狗咬了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遠親不如近鄰,只要徐某誠懇道歉並能積極賠償,你們也原諒她一次。”劉少廷趕到現場把雙方聚在一起,釋法説理,情法相融,雙方最終互相諒解。在大家的勸説下,徐某也將流浪狗送到郊區的果樹園圈養,避免再次發生傷人事件。

隨著如意平安騎隊的發展壯大,轄區的平安志願者遍佈大街小巷、村頭巷尾,成了當地基層治理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警民同心,合力深耕,居民的煩心事、糾紛矛盾第一時間就能解決,當地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廣州市公安局荔灣區分局石圍塘派出所所長李鴻飛説。

發現違法線索、參與應急救援、調解矛盾糾紛、開展反詐宣傳……在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基層幹部、志願者等群體加入了社會群防群治隊伍,匯聚起平安建設的強大力量。

“您可能正在遭受詐騙,趕快停止轉賬!”3月15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閘弄口街道的平安外賣義警何雪梅發現,一位女士正準備向某金融理財APP上傳身份證照片並轉賬。溝通了解情況後,何雪梅懷疑該APP涉嫌虛假投資理財詐騙,於是馬上報警。民警火速到達現場,成功勸阻了這起電詐案件。

在浙江,從鄉村到城市、從陸地到海上,以“西子義警”“東海漁嫂”“烏鎮管家”“平安大姐”等為代表的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

從“一團火”到“滿天星”,群眾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民力之網越織越大。“近年來,公安機關積極吸納公交駕駛員、快遞外賣員等加入志願組織,推廣上海‘平安屋’、杭州‘物聯會’等群防群治模式,繪就守護社會安定和諧的同心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説。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