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土特産如何以特製勝——來自山東農産品市場的調查

2024-05-28 08:47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産值過萬億元的省份,山東不僅是全國人民“菜籃子”“果盤子”“魚簍子”的貢獻者,近年來更是在阿膠、鵝肝、三文魚等特色産品上做出別樣文章,已擁有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産業集群。2023年,山東農産品出口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貿易夥伴遍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山東“特産”到底有啥特別之處?

從“看天吃飯”到“四季不斷”,從“望洋興嘆”到“走向深海”,山東以佔全國1.6%的國土面積生産出全國9.0%的肉類、12.7%的禽蛋和7.7%的牛奶。2023年,山東省肉蛋奶總産量1685.56萬噸,同比增加6.62%,佔全國總産量的9.69%。不僅如此,致力於“耕海牧漁”的山東,海水工廠化養殖産量持續在全國領跑,年可提供優質海水魚4萬噸。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肉蛋奶、果菜魚,山東還立足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産業,從鵝肝、三文魚等優質食材到阿膠、海馬等名貴藥材,諸多特色産品享譽海內外。許多“高大上”的外來品種實現本土化繁育,成為山東“土特産”。

近年來,山東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以建設現代大農業為方向,以穩産保供和滿足市場多樣化、優質化消費需求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山東積極嘗試新的種養模式,探索特色品牌打造路徑,讓更多特色産品出圈出彩。

擦亮傳統品牌

“毛驢渾身都是寶,驢皮能做成阿膠,那是公認的中醫藥瑰寶,驢肉更甭説了,那是一道美味,還有驢奶粉等……”最近,一場中醫藥文化研學遊活動在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舉辦,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廣源變成了導遊,帶領遊客參觀毛驢博物館、阿膠博物館、阿膠世界,看驢皮如何變成阿膠、阿膠糕、阿膠漿,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東阿是中國阿膠之鄉,年産阿膠2100噸,消耗驢皮6300噸,需由70萬頭育成驢供給。按照“一産接二連三”的發展思路,東阿縣充分發揮毛驢價值,打造産業融合發展模式。

為保證充足的驢皮資源,東阿縣充分挖掘阿膠之鄉、東阿黑毛驢兩大品牌優勢,通過培育良種、輸出技術、規範市場,帶動全縣63家、16個省175家標準化養殖場創建。“山東省東阿縣東阿黑毛驢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在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阿膠世界體驗工廠阿膠糕生産線上,伴隨著機械臂的上下翻飛,一塊塊阿膠糕被精準快速地放入包裝盒中。“我們不斷推進智慧化建設,生産自動化程度達90%以上。這條阿膠糕生産線是智慧製造的樣板,能提高效率24%、降低能耗19%,每天可生産6噸阿膠糕,年産值10億元。”該公司講解員翟凱旋介紹。

除了打響阿膠品牌外,東阿縣把毛驢資源“吃幹榨凈”,開發了黑毛驢風乾肉、手撕驢肉、驢奶、驢奶粉等産品。醬香驢肉、驢骨膠原肽、驢奶面膜等30余種特色産品相繼上市。東阿縣年屠宰毛驢9萬頭,借助這一食材資源,當地著力打造冰點雲倉高端預製菜産業園。

東阿縣還實施了全産業鏈佈局,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打造集中藥材種植、黑毛驢養殖、阿膠及“阿膠+”産品研製、養生體驗遊于一體的發展模式,搭建了中國阿膠博物館、中國毛驢博物館、黑毛驢養殖科技園、阿膠世界體驗工廠、東阿阿膠城“兩館三園”旅遊框架。目前,東阿阿膠體驗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東阿阿膠城入選首批山東省老字號集聚區。

“地方農産品特色品牌擦得更亮,農民的腰包才能更鼓。”東阿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維江介紹,為提高品牌知名度,近年來,東阿縣著力打造黑驢王子、黃河鯉魚等特色農産品地方品牌館,推進“齊魯農超”平臺建設運營,引入優質農産品入駐、展銷,推動東阿阿膠等9家企業的産品加入“聊·勝一籌”區域農産品品牌。

緊盯市場需求

金磚鵝肝、鵝肝水餃、鵝肝冰激淩……地處沂蒙山區的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各式各樣的鵝肝産品“整裝待發”,準備運往國內外各大消費市場。傳統認知裏的西方美食,怎麼成了山區縣城的“土特産”?

近年來,隨著鵝肝消費市場熱度持續增長,臨朐縣朗德鵝産業日趨成熟,緊跟市場需要推出多樣化産品,不斷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朗德鵝是來自法國朗德省的肥肝專用品種,其肥肝質地鮮嫩,味道獨特。臨朐縣山水資源豐富,和法國朗德省有著相似的氣候條件,適合朗德鵝生長。1988年,第一批朗德鵝從法國“飛抵”沂蒙山區臨朐縣,迄今已有近40年的培育發展史。

臨朐縣畜牧業發展中心主任馬曉偉介紹,經過多年發展,當地已形成集育種、養殖、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朗德鵝全産業鏈條。目前,臨朐縣朗德鵝存欄量100萬餘只,年出欄近500萬隻,年産鵝肥肝約5000噸,佔全國産量的70%,居全國首位、亞洲第一位。

“傳統印象中,鵝肝大多來自西方國家。如今,來自山區的臨朐鵝肝被端上了高檔西餐廳的餐桌。”山東尊潤聖羅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元良説,該公司是臨朐縣從事朗德鵝養殖及鵝肝生産、加工的龍頭企業之一,鵝肝年産量達2000噸,年銷售額約3億元。

有的産品錨定高端,有的産品走向大眾。“我們與江南大學合作,研發了鵝肥肝滑、鵝肥肝切等産品,專門開發用於涮鍋的滑類食品,讓鵝肝這種西餐食材走進中式廚房。”高元良説。

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朗德鵝的産能漸漸有些跟不上。“一隻鵝能産出鵝肝的數量基本是固定的,想要增加鵝肝産量,就要增加鵝的數量。”高元良介紹,2015年,聖羅捷建成了反季節産蛋基地,將一年兩季産蛋提高到一年四季産蛋。目前,基地有3萬隻種鵝,年産蛋90萬枚,成活率超95%。

“最初,這裡多以散養、初加工為主,後來縣裏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龍頭企業帶動産業發展,鵝産業逐漸成了氣候。”臨朐縣蔣峪鎮黨委書記馬曉文説,該鎮已有6家專業養殖場、78家專業養殖農戶。

“在政策方面,我們積極統籌整合財政、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涉農項目和資金髮展鵝産業,大力扶持朗德鵝系列産品向精深加工延伸,不斷做強育種、養殖、加工、銷售、研發的全産業鏈條。”臨朐縣發改局局長王明奮説。

此外,臨朐堅持“優質高效、綠色生態、産業培優”的發展思路,成立鵝産業協會,創建“協會+企業+養殖戶”模式,實現産業鏈條效益最大化,持續擴大臨朐鵝産業優勢。

“小農戶面對大市場,獲得的資訊往往具有滯後性,容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在臨朐縣鵝産業協會會長高世峰看來,要給予農民改變固有生産、銷售方式的信心和動力,進一步推動供應鏈的完善、品控的提升、品牌的塑造,為特色農産品轉型升級激活新動能。

目前,臨朐縣朗德鵝養殖加工一體化企業超50家,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從業人員6000余人。

提升科技含量

近日,在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海工裝備産業園,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2號三文魚智慧養殖網箱即將進入最後檢測階段,不久後將前往養殖海域投入工作。此時,距離海岸線10海裏處的1號網箱內,20萬尾三文魚也已到收穫期。

嵐山區擁有64.47公里海岸線,一度面臨傳統漁業轉型考驗。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發特色農産品?如今,作為解題答案的三文魚,已是嵐山海域的“常居客”。

嵐山區淡水、冷水、海水資源豐富,近海表層海水溫度基本保持在5℃至27℃,可滿足三文魚繁育、馴化需求。2018年5月,第一批三文魚苗在這裡成功下海。自2021年起,借助黃海冷水團,“深藍”系列網箱開始規模化收魚,經濟效益穩定。今年以來,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網箱也陸續下水。

除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提升科技含量也是當地實現三文魚穩産增産的重要手段。

2022年,山東省財金集團與嵐山區企業山東萬澤豐海洋開發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山東財金萬澤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10億元建設三文魚技術研發中心、加工車間及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養殖網箱及2艘漁業工作船。

據介紹,三文魚技術研發中心包含迴圈水實驗室、綜合實驗室、院士工作站,以及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的海上實驗室等,能夠滿足苗種海化實驗、養殖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等需要。三文魚加工車間分別建設三文魚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生産線,年可加工三文魚700萬尾。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網箱包含6個單個有效水體約6萬立方米的智慧養殖網箱。

嚴俊是財金“海上糧倉壹號”系列網箱設計團隊的領銜研究員,他告訴記者,在海洋科技助力下,該系列網箱具備可移動且堅固耐用、智慧化程度較高等特點,可實現放苗、投料、回收、加工等全過程自動化,全時段監控周邊海域水溫、餌料等,根據數據進行科學精準飼養。

科技賦能打破了傳統養殖業“望洋興嘆”的局面。當三文魚養殖實現常態化、智慧化,如何進一步提升産品附加值,成為産業繼續發展壯大的新課題。苗種供應、技術輸出、深加工……産業鏈條上還有許多環節需要補齊。

山東財金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丁毅介紹,按照“1+3+N”的總體佈局,公司計劃在日照打造全國最大的三文魚苗種繁育中心、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及配套加工産業鏈,形成全國首個三文魚全産業鏈發展示範區。

目前,三文魚産業科創基地、三文魚苗種産業基地、三文魚標準化馴化基地、山東財金藍色産業研究院、三文魚精深加工基地、冷鏈倉儲基地、“日照三文魚”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等項目正有序推進。三文魚苗種産業基地和三文魚標準化馴化基地將於今年6月開工建設,預計2025年底建成,可年産大規格優質苗種100萬尾。

引入外來品種

在日照市海洋水産資源增殖有限公司的膨腹海馬養殖車間,飼養員一大早便開始了投喂工作。一塊塊由小蝦製成的餌料剛一投入飼養池,原本還在休憩的海馬變得十分有活力,圍著餌料集結成群。

這些海馬每只長七八釐米,肚子滾圓,因此被稱為膨腹海馬。它們原本生活在澳洲海域,經過數代繁育已在日照安了家,成長為億元級産業。引育外來品類發展特色養殖,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難題?

海馬是一种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中藥材,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藥用歷史。據統計,2023年全國海馬需求量達200萬噸,市場缺口在85%以上。近些年,由於海洋生存環境變化等因素,野生海馬資源銳減。發展人工育苗及養殖,讓深海海馬在陸上養殖場安家,成為保護種子資源、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途徑。

在日照市海洋水産資源增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滕照中看來,膨腹海馬從澳洲“遊”來日照結緣,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2016年,福建省水産研究所引進了膨腹海馬,這個品種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更易繁育。經過3年摸索,他們成功突破了規模化人工繁育等技術難題,膨腹海馬邁出了“上岸”第一步。可接下來的步伐卻頗為困難,在當地水域開展的海馬養殖試驗屢屢受挫——膨腹海馬怕熱,其溫度適應範圍較窄,一旦水溫超過30℃便會死亡。南方水域溫度高,海馬很難度過炎熱的夏天。

為了給海馬尋得一個“好住處”,千里之外的山東日照引起了福建省水産研究所專家的注意:水質優良,生物餌料豐富,擁有優質海水資源。20世紀70年代,日照市還開展過三斑海馬北移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研究,具有較完備的海馬繁育産業基礎。一方掌握繁育養殖技術,另一方擁有適宜的自然條件,雙方一拍即合。

2020年10月,滕照中代表日照市水産集團總公司與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簽訂戰略協議,共同開展海馬苗種繁育與産業化推廣科技合作。雙方共同組建科技研發團隊,合作引進膨腹海馬親本1萬尾,開展海馬規模化苗種繁育實驗。

在團隊努力下,日照水産集團在養殖環境監控、海馬疾病防控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膨腹海馬人工繁育及規模化養殖,苗種成活率達90%,5個月至6個月時間內可實現工廠化養成。

為了讓海馬在日照“安營紮寨”,當地政府出資1000多萬元,支援高標準産業園建設。日照水産集團于2023年建成了海馬漁業現代産業園,2024年2月正式投産。産業園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共建有216個現代化養殖水池,配備了水迴圈與水質監測系統,確保養殖過程中海馬的健康。“目前,海馬現代化産業園每年可培育海馬優質親本20萬尾、苗種500萬尾,帶動20余家企業。産能完全放開後,年産值將達到2億元。”談起海馬養殖産業的前景,滕照中信心滿滿。

在日照安家落戶後,膨腹海馬又走向威海、煙臺、大連、丹東等地,繁育與規模化養殖難題被逐步攻克。目前,日照水産集團正積極籌劃海馬烘乾、存儲等設施,開展海馬活體餌料自産技術攻關等。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清華看來,日照市東港區沿海水溫、水質、氣候條件適宜,非常適合作為“南苗北育”的轉机地,發展海産養殖條件優越。“經過與東港區養殖企業進行産學研合作,我們在北方實現了海馬的規模化、産業化養殖。下一步將啟動海馬的良種創制和培育,為未來海馬産業高品質健康發展建好‘種子庫’。”

如今,無論是挖掘本地特色,還是引進外來品種,以“特”制勝的土特産正成為齊魯大地縣域經濟的金招牌、農民增收的金飯碗。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首席專家曲緒仙認為,山東特色養殖業發展較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根據消費市場轉型升級需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實現差異化發展,在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上做文章;二是從特色品種入手,在品質、品牌和標準化生産上下功夫,把産業做精、做細、做優;三是通過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和要素創新,實行全鏈條推進,不斷增強産業競爭力。(記者 王金虎)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