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上海一街道提出“老夥伴計劃” 做深做實為老服務

2024-05-27 09:56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核心閱讀

為了讓居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提升幸福感,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提出“老夥伴計劃”,以結對互助的方式、由低齡老年志願者向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區長效機制,在為老服務領域做深做實。

“這是一個晴朗的早晨,鴿哨聲伴著起床號音……”一走進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嘹亮的歌聲縈繞耳邊。每天,市民驛站內老年人書畫、聲樂、朗誦、形體舞蹈等培訓輪番上陣,40多個團隊常年活躍,居民讀書看報、下棋健身……市民驛站成了居民的“網紅”打卡地。

為了讓居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提升幸福感,街道提出“老夥伴計劃”,以結對互助的方式,由低齡老年志願者向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從2012年發展至今,嘉興路街道已有眾多老夥伴志願者,熱心於鄰里之間的互幫互助,成為高齡老人的知心人、貼心人和暖心人。

關注個體差異,讓老人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董小琴阿姨是嘉興路街道自建居民區平和大樓的一名資深志願者,平日裏總是笑呵呵的,逢人就打招呼。在“老夥伴計劃”志願活動中,董阿姨主動把電話寫給結對老人,讓他們有困難就找她,隨叫隨到。

結對的獨居老人王奶奶住在16樓,已經快90歲了,之前在家中摔了一跤,無法行走。董阿姨得知以後,主動幫助王奶奶去社區事務中心打聽如何申請長護險,然後備齊所有材料去申請,王奶奶很感動,逢人就説:“小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

董阿姨自己住在14樓,這一層還有她結對的獨居老人俞奶奶,今年已90歲高齡,董阿姨隔幾天就會替俞奶奶買菜,陪著老人聊聊天,每個月還固定替俞奶奶去社區醫院配藥。

董阿姨説:“作為一名老夥伴志願者,我希望通過自己有限的力量給老人們帶去歡樂和溫暖,每當看到老人們從焦急不安到面露微笑,我感到無比驕傲和幸福,也收穫了無盡的感動和快樂。我會繼續堅持下去。”

老夥伴志願者是一群充滿愛心和熱情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社會福利事業貢獻著力量。他們可能已經年過花甲,卻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沈慧萍是飄鷹居委會的居民,今年69歲,是一名老夥伴志願者。作為飄鷹居民區黨總支第三支部的支部書記,她一直堅持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居委會轄區裏的飄鷹花苑小區有一位獨居老人,頭頂長了一個膿包,但子女平時不在身邊。每當老人有需要時,沈慧萍阿姨就會主動陪同前往醫院進行照看。同時沈阿姨會定期拜訪獨居老人,陪伴他們聊天或者一起散步,幫助老人們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增加他們的社交活動,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

沈阿姨時常説:“幫助獨居老人需要關注每位老人的個體差異,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和需求,從而與獨居老人們建立信任和親近的關係,使獨居老人可以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傳遞志願服務正能量

虹口區的人口密度大、老齡化程度高,養老服務需求十分突出。瑞一居民區是嘉興路街道“守初心·嘉友老夥伴計劃工作室”的試點居民區,依託“家園黨建”,在老夥伴黨員志願者孫東娣的帶領下,黨員們始終走在為老服務第一線。

孫東娣阿姨在小區裏結對了六七位高齡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林伯母就是其中一位。孫阿姨每天都會到她家拜訪,一次林伯母摔倒,孫阿姨連忙趕去,從地上攙扶起老人,並輕聲細語安慰她,不料林伯母突然情緒失控,用指甲劃破了孫阿姨的皮膚,孫阿姨卻不急不躁,反倒放慢語氣安撫她:“認識我嗎?”溫柔的聲音慢慢喚醒了老人。

為了照顧好這些老人,孫阿姨每天將行程安排得緊張又充實:淩晨5點起床煲湯,端著一鍋愛心濃湯,一路走,逐一到結對老夥伴家中看望他們……寒冬酷暑,年復一年,孫東娣樂此不疲。

為豐富市民驛站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孫東娣也想了很多方法。

每天,她都要協助老人量血壓,為了活躍老人思維,她用手機為老人播放新聞,還會有意“考一考”他們,請老人説一説自己聽到的內容。吃完水果扔果皮的時候,她還會借機教老人垃圾分類。晚上回到家,她還掛念老人,時常通過微信、電話關心他們的生活……

之前市民驛站大門口的臺階略高,輪椅很難推上去,孫阿姨擔心下雨天濕滑,會影響老人的安全。她便向街道相關部門反映了這一問題,安全隱患很快消除。老人的出行路安全了,她的心裏也踏實了。

孫東娣作為“老夥伴計劃”的骨幹志願者,她的親切幽默傳遍了嘉興路街道,大家都喜歡叫孫東娣“正能量阿姨”。問起孫阿姨為什麼這麼熱衷於社區志願工作,孫阿姨説,她的愛人生前因病癱瘓,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裏得到了社區很多關心。因此,她想將這份關懷傳遞給更多人。

在嘉興路街道,有越來越多像孫東娣一樣的老夥伴志願者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成為社區高齡老人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將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像種子一般播撒社區,推動黨建引領在為老服務領域做深做實。

深化隊伍建設,積極構建社工梯隊培養鏈

為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區長效機制,嘉興路街道結合深化社區治理工作要求和社區骨幹隊伍建設,開展崗位帶教,發揮好“傳幫帶”作用,積極構建社工隊伍梯隊培養鏈。

面對社區居民的訴求,如何更加精準、迅速地解決?日前,嘉興路街道天水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玥婷從書記助理的崗位選拔晉陞後,積極推動便民服務點進社區、進樓棟,在日常走訪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區樓棟定時定點諮詢點位制,並製作精細化服務清單,變“等居民到府”為“主動向前”,及時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她表示:“有備才能無患,服務清單也會根據居民的訴求及時更新。”

此外,她聚焦居民群眾的需求,整合社區各方資源,通過社區商戶聯建,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著力改善了申強公寓小區環境面貌——花壇圍欄修復了,主幹道上的窨井蓋填補了,道路路燈也全都亮了起來。“在從一名普通的社工成長為一名社區黨總支書記的路上,我和帶教書記共同成長、教學相長。現在,我深深覺得,在社區治理的路上,大家並肩前行,一定能走得更長更遠。比如持續通過黨建聯建,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在社區內帶來法律諮詢、科普講座、便民義診等活動,讓居民不出樓棟、不出小區,就可以解決問題,享受資源和服務,持續提升幸福感。”王玥婷説。

“我們希望切實提高基層社區治理能力,同時為社工提供更好的個人發展平臺,用治理能力和治理實效説話。”嘉興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與傳統的社區幹部選拔模式不同,通過“競聘上崗”的優秀社區工作者們擁有紮實的業務能力和良好的群眾基礎,這為提升居民區的凝聚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等,都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4月,為期5天的嘉興路街道社區幹部能力提升培訓班開班,結合社區幹部的工作實際和能力提升需求,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圍繞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社區資源整合與居民參與、社會服務項目的設計與策劃等內容,設置理論課程、現場教學、分組討論、課題彙報等模組。培訓旨在提升基層社工隊伍履職能力,增強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廣泛性,加強基層社區治理骨幹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與社區發展相匹配的高素質基層幹部隊伍。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