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整治涉企謠言亂象,還網際網路天朗氣清

2024-05-27 09:10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期,中央網信辦正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路環境—整治涉企侵權資訊亂象”專項行動,重點整治散佈傳播涉企虛假不實資訊,蓄意造謠抹黑企業、企業家,以“輿論監督”名義對企業進行敲詐勒索等問題。全國各地網信辦展開行動,讓社會各界對“何為涉企網路侵權資訊”以及如何應對有了更深入和形象化的理解。

治理涉企網路侵權資訊的意義重大。一段時間以來,針對企業和企業家的極端言論和虛假資訊層出不窮,這不僅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污染了網路氛圍,也破壞了營商環境,有些甚至會加劇社會的撕裂和對立。企業是市場的核心主體,沒有好的企業、好的營商環境就沒有好的經濟。因此,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健康的資訊和輿論環境勢在必行,不能讓虛假資訊以及其他網路違法行為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困擾。

整治涉企侵權資訊亂象,進一步強化有效的監管是首要工作。目前,涉企侵權網路資訊整治工作已初具成效,未來,相關部門的監管應積極審慎、張弛有度,既要更加嚴格細緻,又要兼顧時效性和針對性,及時清除謠言的溫床。除了開展有重點的專項行動、抓典型案例,各部門也要建立長效機制,出臺涉企侵權資訊認定的明確標準,讓違法者無可抵賴、無所遁形。

網際網路平臺是打擊涉企侵權資訊的第一道防線。2023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月活用戶規模已突破12.24億,月每人平均在網時長近160小時,海量資訊在網上快速傳播,在帶來巨大流量紅利之餘,網際網路平臺所應肩負的管理責任也不斷加重。各網際網路平臺應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加強對平臺資訊的審核與管理,及時清理虛假資訊,從源頭上減少各類惡意炒作資訊。

自媒體賬號的影響力被網際網路無限放大,相應監管有必要持續加碼。在社交媒體時代,“發聲權”下移讓自媒體成為資訊傳播鏈路上的重要節點。一些自媒體以捏造關係“碰瓷”名人、編造“內幕消息”,甚至借助AI深度偽造等方式,迎合部分網民的獵奇心理。對自媒體而言,巨大流量的收益和吸引力遠超過造謠處罰帶來的威懾,這是網路謠言屢禁不絕的主要原因。對此,監管部門有必要協同平臺拿出切實辦法,保障每條謠言傳播鏈、每個節點的可追溯性,並對違法機構實施準入限制等懲罰,提高違法成本、罰出痛感。

企業、企業家和社會公眾也應形成合力、有所作為。口碑的樹立可能要幾代人、幾十年,但其崩塌往往就在一瞬之間。面對非法資訊侵害,有的企業以錯誤的方式應對,結果反而火上澆油,在輿論漩渦中泥足深陷。此外,不少企業客觀上面臨維權成本高的現實難題,贏了官司、輸了名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對此,一方面企業應學會如何用理性恰當的方式與公眾溝通,建立關鍵時刻的危機處理機制。另一方面,網民也應當掌握言論尺度,積極參與對網路環境的凈化。在面對網路資訊時,民眾需要拿出批判性思維,主動核實、多方了解,防止被情緒左右,儘量“讓子彈再飛一會”。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網際網路上大多數用戶是存在社會責任感和同理心的,在面對負面資訊時會釋放出強大的輿論力量,這對企業依法合規經營是一種輿論監督,也是促進社會公正的有效方式。但是,一些網路用戶也往往會因為資訊不對稱、易情緒化等原因,容易被少數別有用心的群體或虛假資訊誤導。因此,企業也應思考如何以網際網路的方式加以應對,如開設官方賬號積極互動、委託輿情機構排查風險、發生輿情時及時回應並上報有關部門等。網民們在遇到虛假或惡意資訊時也可以踐行公民責任,協助澄清事實,甚至向相關平臺舉報。

輿論監督和造謠抹黑,是涉企輿論場的一體兩面。對企業的造謠抹黑,既傷害了企業形象、破壞了營商環境,同樣也是對網民情緒和社會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大力整治涉企侵權資訊亂象,本質上也是對正確行使輿論監督權利的規範。通過積極長效的網路空間治理,在國內建立起健康友好的營商網路環境,對企業、對社會都有積極意義。隨著治理不斷深化,必將讓國內網際網路天朗氣清。(作者是財經評論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