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獨立選民”高達43%,將如何影響美國大選?

2024-05-23 16:37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編者的話:隨著美國肯塔基和俄勒岡兩州總統選舉初選于5月21日結束,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初選階段接近尾聲。多家美媒近日將目光轉向“獨立選民”(也稱“無黨派選民”),認為該群體在今年的大選中將起到關鍵作用,美國兩黨正開啟對這一群體的“爭奪戰”。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今年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成年人中獨立選民的佔比已達到43%,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高,繼續構成“美國最大的政治集團”。多位研究該現象的美國專家分析稱,獨立選民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大部分人是有政治傾向的,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支援者投票選擇明確的背景下,研究明白獨立選民的需求對選情至關重要。

中間派、脫離政治、可預測,對獨立選民的三大誤解

“美國最大、發展最快的政黨不是民主黨或共和黨,而是‘獨立黨’。”美國《新共和》雜誌這樣評論美國獨立選民不斷增多的趨勢。美國新聞網站Axios創始人邁克·艾倫去年4月在該網站刊文稱:“我們每天都被那些最有話語權的人吸引,但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想要別的東西——政治獨立。”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在美國,不少獨立選民認為他們是在“為美國的民主奮鬥”,其中有不少記者、法官、神職人員等。

路透社和民調機構益普索今年1月至3月針對獨立選民的種族構成、年齡等特徵展開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種族構成方面,近半獨立選民是白人,另外非裔、拉丁裔佔比達20%左右。尤其在過去4年新登記的拉丁裔選民中,有高達42%的人都登記為無黨派。

值得注意的是,獨立選民比兩黨選民更年輕化。路透社和益普索的調查顯示,在所有獨立選民中,有26%屬於Z世代,還有36%屬於千禧一代。另有數據顯示,自2020年初以來,轉向無黨派選民的人年齡中位數為46歲,比整體選民平均年齡53歲小7歲。佛羅裏達國際大學教授加馬拉表示,生殖權利和槍支安全的倒退,以及公共教育和其他問題上的文化戰爭,導致年輕人對傳統政黨的失望情緒加劇。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網站報道,獨立選民大都分佈在今年大選中的7個“搖擺州”,尤其是美國西南部的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等。數據顯示,獨立選民目前是亞利桑那州最大的選民群體,佔比約為40%。自稱是“獨立人士”的亞利桑那州大學生凱文表示,他認為該州的“政治大雜燴”導致大量獨立選民産生。一方面,年長的保守派退休人士正在遷入;另一方面,與其相鄰的加利福尼亞州的自由主義文化仍具有強大影響力。與此同時,該州的幾代拉丁裔選民對兩黨都不滿意。

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湯姆·賴利近年來致力於研究美國獨立選民,並於去年參與成立“獨立和可持續民主中心”。他分析説,許多人和民調機構對獨立選民群體存在諸多誤解。賴利表示,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是將獨立選民視為一個政見相同的群體,認為他們位於同樣的政治光譜當中,例如“中間派”。但事實上,獨立選民也分為不同派別,有些人是中間派,有些人有政治傾向,有些人則對政治一無所知,還有些人是激進派或反黨人士。

那麼獨立選民是否真的能夠做到政治獨立呢?賴利表示,獨立人士並非“脫離政治”,這是對他們的另一個誤解。獨立人士其實通常有自己的政治偏好,只有少數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該比例大約在10%至13%。事實上,大約3/4的獨立選民被稱為“有傾向人士”。儘管在兩黨激烈競爭的情況下,獨立人士不願自我認同為某一黨派,但最終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會相當一致地投票支援兩黨中的一位候選人。

那麼獨立選民究竟更傾向於選擇哪個黨派呢?賴利分析稱,投票模式難以預測是美國獨立選民的又一大特點。以67歲的彼得·馬辛為例,曾先後登記為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他,于2020年正式登記為無黨派選民。此前,在他登記為共和黨選民時,曾投票給民主黨人吉米·卡特,而在他登記為民主黨選民時,卻又投票給共和黨人羅納德·裏根。馬辛説,當拉爾夫·納德2000年被美國“綠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時,他又成為了納德的支援者之一。

據賴利多年來的民調追蹤,當獨立人士被問及更傾向哪個政黨的問題時,民調數據結果多年來反覆搖擺。“如果你觀察一段時間,你會發現,2012年,他們一開始對民主黨人奧巴馬的支援率比共和黨高8個百分點。後來(2016年)當共和黨人特朗普宣佈競選後,獨立人士對他的支援率又比民主黨高出4個百分點。到了2020年,他們對民主黨人拜登的支援率又比共和黨高了13個百分點。”賴利表示,傳統政治形態的民調機構傾向於相信,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最終決定在選舉中投票給誰,誰就會獲勝,但事實上,“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一個不可預測的群體”。

“第三黨”問題歷來就有,但影響有限

《新共和》雜誌分析稱,獨立人士崛起的直接原因是“沉默的大多數想要的東西與兩黨所提供的東西不同”。布朗大學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阿倫伯格分析稱:“當事情變得不夠理想時,抽離出來反而會讓人們覺得好過一點。”

“第三黨”問題在美國政壇歷來就有,但影響有限。2022年12月,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基爾斯滕·西內馬宣佈她將退出民主黨,成為一名獨立人士,她希望該州的選民能夠認可她這樣一位“像大家一樣厭倦了政治的特立獨行者”。再比如中間派政治組織“無標簽”(No Labels),其2010年成立時的目標是在國會中建立兩黨的合作平臺,從而彌合兩黨分歧、改善美國政治生態。該組織為2024年大選提出過“第三黨”方案,但于上個月放棄。此外,美國華裔企業家楊安澤也曾于2020年參與美國總統競選,後來組建了“前進黨”(Forward Party)並擔任聯合主席。“美國需要一個更溫和的、多數派的新政黨,”楊安澤及其支援者在一份宣言中寫道,該黨的座右銘是“不是左,不是右,而是前進”,他認為多一種選擇,就可以讓選民們在作決定前“貨比三家”。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稱,雖然一些對兩黨制感到失望的獨立選民可能會投票給第三方候選人並尋求新的替代方案,但從整體上説,第三方候選人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並與兩黨候選人比拼,還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有觀點認為,獨立選民增多反映出大多數美國人對整個政黨制度以及美國政壇現狀持較為負面的看法。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的民調數據顯示,大約1/4的美國人對現有參加選舉的人都持負面看法,都有好感的只有2%。談及獨立選民的真實心態,密歇根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馬特·格羅斯曼表示:“在那些支援某個政黨的獨立人士中,他們也存在仇視對方黨派的心理。他們對自己所支援的政黨並沒有強烈的好感,而只是對自己反對的政黨抱有負面情緒。”

根據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民調,超過六成的比較傾向於共和黨或民主黨的獨立人士對對方黨派持“非常”或“有些”冷淡的看法。這些選民通常最終還是會投票給兩黨之一,只是為了確保他們更厭惡的另一方不會掌權。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家雅娜·克魯普尼科夫分析説:“很多獨立選民可能願意投票,但他們不會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他們這樣做是試圖達成‘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一個悲傷的選擇。”克魯普尼科夫補充説,很多獨立選民在社交場合公開宣佈自己是“獨立的”或是“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其實是因為這樣可以讓他們擺脫不得不同別人談論政治的困境。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教授強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獨立選民越來越多,總體上體現了一些選民對美國現有兩黨體制的不滿,特別是他們認為現有兩個黨派中任何一個都不能代表自己的訴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無黨派人士並不意味著他們在大選中是不積極的。例如,特朗普的支援者可能是非常堅定甚至狂熱的政治活動者,但在進行民調甚至註冊投票時,他們可能都會宣稱自己是無黨派人士,因為他們並不認同現有的共和黨體制。民主黨也是如此,傾向於民主黨的無黨派人士中也有很多激進的左派,比如號稱“獨立派參議員”的82歲政治家桑德斯,曾連續參加兩屆民主黨初選,會參加該黨黨派活動,在黨內影響力也很大,但他在參加黨內初選後就會宣佈退出民主黨。桑德斯本人如此,他的支援者和年輕選民也是這樣的態度。由此來看,無黨派選民越來越多,並不代表美國選民的政治熱情下降,它更多反映的是美國現行兩黨體制,特別是現行兩黨的主流無法得到一大批選民的認同。

獨立選民增多可能使民調預測出現較大偏差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援引哈佛大學美國政治研究中心和哈裏斯民意調查5月20日最新發佈的報告稱,目前美國民眾對拜登整體的支援率維持在44%左右,而特朗普的支援率為55%。大部分獨立選民2020年選擇支援拜登,但本次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援率在這一關鍵選民群體中比特朗普略有落後,儘管特朗普在該群體中的不利評價也“並不比拜登好多少”。無論是在民主黨、共和黨還是無黨派受訪者中,均有七成左右的人希望獨立候選人或“第三黨”候選人能夠參與接下來的總統候選人辯論。CBS報道稱,意識形態極端的政客不太受獨立人士的歡迎,所以接下來候選人很可能會著力將對手描繪成更為極端的形象。

強舸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美國的獨立選民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傳統上對兩黨不滿意、政治上較為冷漠,不會參與大選投票的人;另一部分則是非常積極的活動者。因此,獨立選民增多並不會導致大選投票率下降,但可能會使民調預測出現較大偏差。美國民調預測體系的基本預設是獨立選民既可能投票給共産黨也可能投票給民主黨,但當前美國獨立選民的情況並非如此。同理,獨立選民增多也不會使兩黨政策朝中間靠攏。

“在這樣一個兩極分化的時代,我們知道共和黨人會投票給共和黨,民主黨人會投票給民主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賴利表示,“這就是為什麼重點應該放在那些獨立人士身上。如果我為政黨提供建議,我會專注于搞清楚到底是什麼因素驅動獨立人士去參與投票。”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