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

2024-05-23 14:35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從北京大興機場去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預約好的自動駕駛車輛提供自動接駁服務;去北京城市副中心遊玩,出了地鐵,可乘坐自動駕駛小巴,一覽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和三大文化建築美景;清晨,城市道路乾淨,得益於無人駕駛環衛車在夜間不知疲倦地清掃……

近年來,自動駕駛場景在北京,特別是位於亦莊的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裏,越來越常見:示範區裏,累計29家測試車企超800台車輛獲准開展道路測試,累計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近3000萬公里。

如此成績,離不開國家智慧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的首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就設在亦莊。

創新中心有哪些創新成果?如何幫“聰明的車”加快駛上“智慧的路”?近日,記者走入創新中心一探究竟。

加強技術研發——

車路雲一體化

助推智慧出行

在創新中心太和橋基地,紅綠燈不斷變化,卡車、大客車、乘用車等多種類型的測試車輛穿梭其間。

記者搭乘的一輛自動駕駛測試車駛上測試道路,坐在駕駛位的安全員將手從方向盤上拿開。加速、減速、轉彎、超車、並線……平穩是第一印象,智慧是最大驚喜:即便部分路面上的交通指示線有些模糊,測試車也能“按部就班”行駛;車前的斑馬線突然有行人走過,測試車絲毫沒有“驚慌”,通過車上的鐳射雷達識別預判,緩速剎車。

“不僅車認路,也要路認車。”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鄭繼虎介紹,“發展智慧網聯汽車,要將車輛、道路、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連為一個整體,才能更好地實現智慧出行。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車路雲一體化’方案。”

車路雲一體化,車要聰明,路要智慧,雲要強大。

創新中心的一個實驗室裏,一會兒風雨交加,一會兒上下顛簸,“沉浸式環形螢幕”不斷切換場景。這是國內先進的拉索式駕駛模擬器,走向市場前,智慧網聯汽車要先在螢幕前經受對底盤的各種“考驗”。創新中心配備22個專業實驗室和1個試製試裝中心,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是否“耳聰目明”,開進實驗室一測便知。

在亦莊自動駕駛測試道路上,當500米外的路口出現擁堵,紅綠燈的智慧燈桿會迅速將擁堵資訊上傳到雲端,再由雲端傳輸到智慧網聯車輛,“告訴”車輛及時尋找更暢通的路線。示範區部署了路側感知系統、交通信號控制系統、車路協同通信系統,並通過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人工智慧相機等裝置實現車與路、車與車間的全面互聯。

同時,這裡的智慧網聯汽車雲控平臺,可以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演算法,提供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管理等服務,實現對車輛運作狀態的實時監控和預測。

“通過車輛、道路基礎設施與雲計算平臺的深度融合,有效解決傳統交通系統資訊不對稱、協同不足的問題,大幅提升交通系統的安全性、效率性和舒適性。”鄭繼虎説。

今年2月底,在創新中心主導下,一條連接京唐城際鐵路寶坻站和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智慧網聯汽車示範應用線路開通。全長11.3公里,設計時速可達70公里,單程最快僅需18分鐘……“示範線路採用車路雲一體化方案,不僅在道路上行駛的智慧網聯公交車能夠及時反應突發狀況,檢測行人及車輛、減速避讓、自動按站停靠等,道路也由原來的‘車等燈’升級為‘燈看車’,單程通行時間整體縮短47%,為後續擴展和接入更多應用場景提供支撐。”創新中心架構事業部總經理唐風敏介紹。

如今,創新中心已為多個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提供車路雲一體化架構規劃、系統設計、功能規劃等技術支援。

發揮平臺作用——

加速成果轉化

統一標準體系

創新中心車輛系統在環實驗室中,新款自動駕駛汽車看似原地不動,卻已在幾個月的測試期裏“跑”了幾萬公里。

測試車輛進入軸耦合可移動式測試機,就像人戴上VR眼鏡、跑在跑步機上。大螢幕上模擬各種路面環境,道路上需要兩到三周完成的測試,在這裡可以縮短至一到兩天。創新中心從全國真實採集超過100萬個場景,讓測試車輛“以不變應萬變”。

不同於傳統汽車主要關注實地路測的動力學表現,在智慧網聯汽車時代,測試主要以數字建模方式構建,需要豐富的場景庫,來實現駕駛感知、決策規劃、智慧控制等演算法測試驗證。創新中心已形成國內領先的智慧網聯汽車場景數據庫、整車虛擬與人機交互測試環境、整車無線通信測試環境,能夠支撐從虛擬倣真到實車驗證的整車開發全流程全場景測試應用服務,可為企業節省70%的研發費用。

與吉利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加速構建智慧網聯汽車夥伴生態;與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基於國産軟硬體平臺的L4級巴士……近年來,創新中心與相關車企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進智慧交通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産業升級,既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也促進了産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

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創新中心積極推進制定有關團體標準體系。“不同行業對智慧網聯汽車的跨界融合特徵認識不同,進而産生跨行業和跨區域標準協同不足、數據孤島互通不足等問題,不利於我國車路雲一體化發展和大規模示範應用。”創新中心副主任公維潔表示。

“資訊安全和通信安全是智慧網聯汽車落地的前提,但一直存在標準不一、規範不明的情況。創新中心發佈了一系列標準,為我們産品的資訊安全性檢測提供了依據和努力方向。”小馬智行卡車産品負責人肖平説。近年來,創新中心發佈20余項標準,助力車路雲一體化標準體系建設。

緊抓發展機遇——

匯聚人才資源

加強各方合作

在亦莊,路側建有感知系統,每個路口紅綠燈變化的時間間隔可根據道路車流的實際情況,平均每天動態調整110次。去年,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160平方公里範圍內,在交通流量增加20%的基礎上,車的通行速度提升超15%。

智慧出行,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提供了有益探索。

“智慧網聯汽車涉及汽車、電子電氣、大數據、資訊安全等多學科,北京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突出,亦莊相關高精尖産業集聚,産業和政策基礎完善,更利於我們開展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鄭繼虎説,22個實驗室均由領域內院士及知名專家擔任主任,以豐富的經驗和前沿的技術,為創新中心科研攻關注入活力。如今,創新中心已形成“院士領軍、專家指導”的近千人研發團隊,在引才基礎上,通過“領英計劃”“菁英計劃”等專項行動,著力進行專業領域人才培育。

位於亦莊,創新中心“引培並舉”的聚才策略有“地利”。不久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支援高精尖産業人才創新創業實施辦法(2.0版)》第一批重點用人主體綜合資助項目正式啟動,創新中心作為重點用人主體機構,最高可獲得500萬元綜合資助,用於自主開展人才引進、培養等工作。

在辦公用房用地、産業協同等方面,亦莊也為創新中心發展提供政策支援。“我們為創新中心提供了161畝工業用地,並支援其建設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化測試試驗中心等項目。”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産業協同方面,邀請創新中心作為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單位,併為車路雲一體化技術提供大量應用場景,共同促進技術進步。

亦莊雲集眾多晶片、超算、數據庫、感測器等與智慧網聯汽車研發強相關的企業,為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的協同創新提供了便利條件。各方努力之下,如今,亦莊已成為智慧網聯汽車領域技術與産業發展的重要策源地。

鄭繼虎表示,創新中心將繼續用好政策優勢,聚力攻關前沿技術,提升創新能力,加強與産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持續推動智慧網聯汽車行業高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