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講道理·通情理·明事理:上海小區物業費調整記

2024-05-23 11:1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城市的基層治理,有很多“難啃的骨頭”。各種類型小區的物業費調整,是“難啃的骨頭”之一。十幾年、幾十年的“低標準”,服務上不去;服務跟不上,費用調整就沒有“群眾基礎”。如此形成“不良迴圈”,一些小區成為物業的“拋盤小區”,服務難以為繼。

最近,到上海徐匯的湖南街道走了走,了解到他們嘗試“啃了啃”物業費調整這一“難啃的骨頭”,經過一年多的推動,目前在7個小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翌在回顧這一過程時説,破解基層難題,單單講清道理還不夠,更要通達情理,最終需要在一個個群眾最為切身和關心的具體事項上“亮明事理”、事事落實,而且能夠留痕追溯。

講道理有“清單”

湖南街道,地處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轄區內,老房子多,小區設施設備老化,維修基金不足,物業服務成本攀升、收費標準低,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物業服務和小區管理持續、健康、良性的運轉。

為了能夠保證物業服務品質,穩定服務企業及人員的工作熱情,物業費應該合理調整,形成“質價相符”的良性物業服務體系。

湖南街道房管所的幹部説,這個道理,講起來容易,但要講清道理,把道理落實到“清單”上,並不那麼簡單。

街道提出“領頭雁工作法”,居民區黨組織發揮核心引領作用,“零距離”“面對面”開展工作,號召黨員業主先聽先議、先行先試,並由黨員業主和業委會成員帶頭,邀請居民代表與物業公司及時協商,確保在物業提價的全流程、各環節都能聽到來自居民的聲音,充分發揮居民群眾在物業提價工作中的監督和支援作用。在多輪的溝通徵詢中,以“亮服務、曬帳單、勤溝通”的方式,取得居民的理解與認可。

在武康路106弄小區,物業經理拿出了當時供溝通徵詢用的“帳單”,都是做成詳細表格的“清單”,一五一十地講清道理。按照小區當前的標準,機動車停車費、非機動車停車費等的收入情況如何,保安工作、垃圾庫房清潔費等的支出情況如何,物業費測算的實際成本差距如何,有無增收節支的空間,等等,都在“清單”中一一列明。同時,按照調整後的標準,收支的情況如何,哪些可以用來彌補實際成本差距,哪些可以用來提升現有的服務,也一一在明細帳單中預估。

通情理靠統籌

講清了道理,還要通達情理。在解基層難題、與群眾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群眾比較反感的是,把道理的“邊線”定得死死的,這個“不在此次討論的範圍”,那個“不歸此次實施主體和部門的管轄”。通情理,就要把每一次基層互動都看作一次收集民意、回應群眾訴求的機會,盡最大可能統籌考慮相關的問題。

上海正進入城市更新的新發展階段。徐匯區提出,加快“三舊”變“三新”,即“讓老舊住房穿新衣、老舊小區換新顏、老舊小區居民過上新生活”。城市更新這個大環境,為統籌提升居民獲得感創造了條件、擴大了空間。基層治理正在變得有情有理。

汾陽小區,建於1981年,為售後房小區。原物業公司因企業經營調整撤離小區,小區物業服務一度面臨“斷檔”的困難。街道結合“三舊”變“三新”的改造項目,整體提升小區品質,外墻刷新,屋頂補好,樓道裏每一層公共樓梯的扶手和梯級都整修一新,小區公共部位優化佈局,停車位和進出車道更加合理有序,環境的改善讓人“看得見、摸得著”。

業委會主任説起一個曾經拒交物業費的住戶改變態度的故事。這位居民一直要求絕對的固定停車位,這個有點“過份”的要求,與物業的運作時有摩擦。這次,小區改造後,停車服務的調度空間更大、操作更合理了,可以“情理化”地協調,與之約定:車位相對固定,需要調度時統籌使用,確保不會“無車位可停”。這位居民不僅主動交納了物業費,而且還接受了這次的調價方案。

在其他小區,也有各自的“情理化”操作。武康路106弄小區的居民反映,隔壁商戶經營過程中有一些影響。按“道理”,這不是小區物業服務的協調範圍,但民有所訴當有所應,街道嘗試召開“擴大的協商會”,打通小區內外,有矛盾“一起協商、一體化解”。

明事理可追溯

“質價相符”,是此次物業費調整的原則。原則落地,還需要在一個個具體的服務場景裏做到“一小區一方案”;在一個個明確的服務事項上,亮出“事由事理事據”,訂出可操作的流程與人員配備,做到事中事後“可評價、可追溯”。

湖南街道房屋類型多樣,居民對物業的服務需求也不相同。街道推出“個性化方案法”,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區,聯合業委會、物業,合理制定“一小區一方案”,把服務事項的“事理”目標做細做透。

武康路106弄小區,是公房與售後房混合類型。在最新出臺的“一小區一方案”中,詳細制定了物業人員的升級版管理制度,並且與此前的標準進行針對性比對,哪些事項是“過去沒有現在有”、哪些是“過去有現在優”、服務事項具體如何落實、一事幾崗、一崗幾責,等等,都可以一目了然。

比如,專業環境保潔,就列出了路面清掃、墻角除雜等八大細目,每個細目都詳列服務內容和服務頻次。在路面清掃項目中,普掃加上巡掃,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操作要求及清掃細節等“事理”,都明確展開,可日常“留痕”,接受居民的監督和檢查。

亦園大廈建於1999年,屬高端商品房小區。這裡的“一小區一方案”,有一個個性化的嘗試:結合調整物業費來完成維修基金的日常續籌,即從物業費中抽出一部分補充到維修基金中。所有賬目都透明公開,調整的物業費如何對應優化的服務,哪部分錢是提抽出去放到了維修基金賬戶,業主都能看到知道,隨時都可以查核,這樣也就會放心了。

對於湖南街道這次“啃難啃的骨頭”,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盛智明等專家點評認為,試點探索積累了經驗,社區黨組織引領有“力度”,個性化方案法有“廣度”,全過程人民民主有“溫度”。(記者 李榮)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