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從“雙搶”到“五六搶” 田間新農人的夏忙時刻

2024-05-22 13:32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舒星宇在合作社裏一面畫著他個人形象的主題墻前留影(5月16日攝)。

舒星宇是四川成都崇州市萬茂欣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他所在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經實現了耕田、育秧、插秧、打藥、收割和烘乾的全流程機械化操作。

從五月初到六月初,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搶收小麥和搶種水稻的“雙搶”,舒星宇還要忙著統籌安排拖拉機翻耕,組織無人機飛手打藥,夜裏在庫房安排收回來的小麥烘乾,還要將最後一批次育好的秧苗及時送到種糧大戶手中……由於眼下正值“三夏”的關鍵期,舒星宇忙得連軸轉,每天要接打上百個溝通協調電話,作息節奏幾乎是早上8點起床、夜裏淩晨3點回家睡覺。“最近的農忙時節都已經不是‘雙搶’了,是‘五搶六搶’!”舒星宇説。

2015年,舒星宇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後辭職回鄉成為新農人,現在他所管理和服務的土地面積達到40000余畝。“作為青年一輩的農業工作者,除了要總結老一輩的種植經驗,還要用現代化的農機裝備來賦能傳統農業,扛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舒星宇説。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三江街道古泉村,舒星宇在麥田裏查看小麥成熟情況(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萬茂欣欣農機專業合作社,舒星宇(中)在和烘乾庫房的同事溝通小麥烘乾的注意事項(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萬茂欣欣農機專業合作社,舒星宇在查看庫房待烘乾小麥的情況(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溫江區萬春鎮,舒星宇(中)和植保無人機飛手在溝通當天打藥的區域和作業時間(5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三江街道古泉村,舒星宇在麥田裏查看小麥成熟情況(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三江街道古泉村,舒星宇(左)在和插秧機手溝通機插秧的注意事項(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大劃街道石橋村,舒星宇(左三)在幫忙運送秧盤(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大劃街道石橋村,舒星宇(左)在和拖拉機手溝通翻耕土地的要求(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萬茂欣欣農機專業合作社,舒星宇(左)和會計在統計當天收割入倉的小麥噸數(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東部新區董家埂鎮小河村,舒星宇(左)在和插秧機手溝通機插秧的注意事項(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三江街道古泉村,舒星宇在麥田邊觀看小麥收割機作業(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萬茂欣欣農機專業合作社,舒星宇(中)在和烘乾庫房的同事溝通小麥烘乾的注意事項(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三江街道古泉村,收割機在麥田裏收割小麥(5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大劃街道石橋村,舒星宇接到種植大戶的電話,溝通農機服務需求(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省成都東部新區董家埂鎮小河村,舒星宇在安排第二天的機插秧計劃(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三江街道古泉村,舒星宇(右)和工人溝通補割的安全注意事項(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在四川成都崇州市大劃街道石橋村,工人在育秧田搬運秧盤(5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責任編輯:趙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