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評觀世界>

王文起:人工智慧治理需要“同球共濟”

2024-05-21 13:20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根據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達成的共識,中美兩國日前在日內瓦舉行人工智慧政府間對話首次會議,引起廣泛關注。人工智慧問題正超越單純的科學技術,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議程和中國引領並參與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領域。

人工智慧是世界性的,深度嵌入全球網際網路,是一個涉及面極其廣泛的大規模現象。近日中法發表的《關於人工智慧和全球治理的聯合聲明》就指出,“人工智慧的機遇、風險和挑戰本質上是全球性的”。人工智慧正成為一項全球性議程,特別是關於人工智慧風險的預測和討論正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

一是哲學困境。人們擔心,形成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工智慧,借助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海量數據是否會産生高於人類的智慧和理性,引發了對人類身份認知的哲學迷思:“人為何存在?”“碳基生物是硅基生物的引導程式嗎?”等等。

二是倫理困境。目前主流人工智慧演算法無法完全監視,而機器學習産生的後果往往會超出開發者的初衷,這些“技術黑箱”會在難以察覺的情況下侵犯公眾權益、放大人類社會固有的偏見和歧視,形成複雜的社會隱患。誰去管、怎麼管、誰負責,是人工智慧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是軍事安全困境。人工智慧在情報分析、決策控制和武器系統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可能讓人類失去對戰爭的控制,並帶來新一輪軍備競賽。而人工智慧與網路武器的結合,則會産生不可預測、來源未知、難以察覺、無法控制的破壞殺傷力。有學者稱,人類正面臨與核武器問世時相似的“奧本海默時刻”。

此外,人工智慧普及還可能帶來結構性失業、貧富分化加劇、智慧鴻溝等挑戰。在能源方面,大模型也存在耗電費水、碳排放量極高的問題。人們對人工智慧可謂“愛恨交加”。人工智慧既幫助人類提高生産率和管理水準,同時也可能會對社會倫理、貧富分化和國家安全,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基於對人工智慧模型構成人類生存威脅的擔憂,世界各國對人工智慧治理緊迫性的認識在深化,相關舉措在提速。2023年11月,首屆全球人工智慧安全峰會在英國布萊切利莊園開幕,包括中國在內的與會國共同達成的《布萊切利宣言》,同意通過國際合作,建立人工智慧監管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人工智慧倫理問題建議書》,聯合國安理會舉行主題為“人工智慧給國際和平與安全帶來的機遇與風險”公開會,國際電信聯盟等40多個聯合國機構發起“人工智慧向善”項目……

人工智慧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發展成果應該全球共用,帶來的風險和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作為人工智慧大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積極推動人工智慧全球治理,為確保人工智慧造福人類作出中國貢獻。

早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就深刻指出,“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蓄勢待發,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日新月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將給人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這種變化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各國合力推動,在充分放大和加速其正面效應的同時,把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這一基於辯證思維的重要論述,批判性思考了人工智慧對人類未來的影響,並提出了戰略性和宏觀性的應對思路。

首先是中國方案。2023年,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倡議》,圍繞人工智慧發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統闡述了人工智慧治理的中國方案,包括以人為本、智慧向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不斷提升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人工智慧治理框架和標準規範,支援在聯合國框架下討論成立國際人工智慧治理機構;加強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合作與援助,彌合智慧鴻溝和治理差距等等,反映了中國在該領域成熟的治理經驗,為相關國際討論和規則制定提供了藍本。

其次是中國行動。除了召開中美人工智慧政府間對話首次會議,中國今年將舉辦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暨人工智慧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還將參與2025年在法國舉辦的人工智慧峰會及其籌備工作。此外,中國計劃在聯合國大會提出關於加強人工智慧能力建設國際合作的決議草案,旨在進一步完善聯合國框架下人工智慧全球治理,幫助發展中國家公平共用人工智慧發展成果。這展現了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歷史緊迫感和言必信、行必果的強大行動力。

毋容置疑,面對人工智慧浪潮帶來的無法預測的新風險、新挑戰,全人類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同球共濟”。世界各國唯有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聯合國主渠道作用,共同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才能確保人工智慧帶來的是福祉而不是災難,共同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人類未來。(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