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各地大力推進長城保護、傳承與研究

2024-05-21 10:56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北京八達嶺夜長城。
  陸 軍攝

河北承德市,工人在維修金山嶺長城。
  王立群攝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工作人員利用無人機對長城遺址進行傾斜攝影3D建模。
  王澤浩攝

祁連山雪峰與嘉峪關交相輝映。
  甘肅省文物局供圖

核心閱讀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深刻闡釋了長城的獨特價值和守護好長城的重大意義,勉勵大家“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産,分佈于15個省份。近年來,各地大力推動長城保護、傳承與研究,精心守護這份獨一無二的珍貴財富,讓長城歷史文化遺産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保護

社會各界參與捐助,助力長城修復

初夏時節,北京八達嶺長城遊人如織。今年67歲的蘇文洋站在蜿蜒起伏的長城上眺望遠方,感慨地説:“八達嶺長城面貌大為改觀,這在過去難以想像。”

20世紀80年代初,蘇文洋是《北京晚報》新聞部記者,多次到八達嶺長城採訪。那時,八達嶺長城只有南北4座敵臺對遊客開放,其他許多點位長期失修。蘇文洋認為,保護長城,刻不容緩。他希望通過媒體發起一場社會捐款活動,“目的不僅在於修復長城,還在於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1984年7月5日和6日,《北京晚報》和《北京日報》分別刊登消息——為保護歷史文物,加速修復長城重點地段,舉辦“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消息發佈後,立即受到中央領導同志和有關部門的重視。鄧小平、習仲勳等領導同志為首都一些單位發起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題詞,激發了海內外中華兒女保護長城的熱情。

消息刊登後,前來捐款的人絡繹不絕。各地數以千計的書法家、畫家、歌唱家、醫生,紛紛舉行義畫、義演、義診,為修復長城盡一份心意。活動還得到數十家國外報刊、電視臺的報道,激發了海內外中華兒女保護長城的熱情,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參與捐助。

1984年7月28日,社會贊助的八達嶺長城修復工程開工;9月17日工程竣工後,遊人可登上八達嶺最高點,俯瞰長城美景。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發起于北京,影響遍及全國。據不完全統計,天津、錦州、西安、秦皇島等地也相繼成立“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組織,修復所在地段長城,取得積極成果。

到1994年,全國共收到海內外修復長城贊助款6000余萬元,有關部門用贊助款修復了八達嶺長城北八至北十城臺、慕田峪長城3座敵樓、司馬臺長城、沿河城長城等14處重點地段。

傳承

一代代長城保護員接力守望,匯聚起堅實力量

手拿登山杖,背著雙肩包,八達嶺長城管理處長城文物管理科負責人黎海權大步朝山上走去,時而停下腳步,檢查墻體是否出現開裂、鼓閃等問題。黎海權是北京延慶區東關村人,這條巡護長城的山路他已經走了30多年。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産,離不開人的力量。近年來,長城保護與研究的力量日益壯大,一代代長城保護員接力守望、積極創新,匯聚起保護長城和傳承文化的堅實力量。

5月13日一大早,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長城保護志願服務隊隊長張鵬打開天氣預報軟體,查看風向、風力後,確認天氣利於無人機起航,開始長城保護巡查工作。

山海關長城保護志願服務隊由10名隊員組成,有村幹部、長城研究者等,他們都是在長城腳下長大,對長城都有濃厚的情感。作為新一代長城保護員,他們利用無人機、大數據、專業軟體等科技手段守護古老長城,成了長城巡護的一道新風景。

“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分類保護原則,充分理解長城形制特色、價值內涵,注意局部點段與長城整體的價值關聯,將長城價值研究工作貫穿長城保護項目始終。”河北省文物局局長羅向軍介紹,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1142名長城保護員,均配備巡查裝備,進一步提升了巡查能力。

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鎮的秦漢長城遺址,今年61歲的長城保護員韓根柱正進行日常巡護工作。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現存長城類型較為豐富的地區,共有戰國趙北長城、秦漢長城、漢外長城等4種,共1007公里。30名文物保護工作者和50名義務長城保護員守護著這一帶的長城遺址。

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各地不斷創新長城保護方式,長城的保護狀況持續改善。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1年,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提出,著力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為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河北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角山山麓,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典雅大氣。這家博物館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一號工程”。“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誌性項目,目前正在加緊進行展陳作業以及小小講解員和志願者招募,開館之後將更好地為遊客服務。”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副館長郭穎説。

4月26日,坐落于水上長城九門口長城腳下、位於遼寧葫蘆島市綏中縣的九門口長城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博物館涵蓋了長城歷史、發掘現場景觀復原等多個板塊。其建成標誌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遼寧段)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遼寧不斷加強長城文化的宣傳展示,積極推動文旅融合,讓更多人走近長城、了解長城、讀懂長城。

活化

數字技術賦能,讓長城可“雲遊”、可體驗

北京建築大學城市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心內,兩台電腦實時顯示著居庸關、黃花城等8個長城點位的氣象和振動等資訊。

“對長城進行形變、殘損監測,可以及時發現並評估墻體的損壞程度,為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援。”北京建築大學城市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心副教授劉飛介紹,監測數據還可以用於制定預防性措施。

千百年來,受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産生活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多重因素影響,萬里長城許多點位已損毀,有的瀕臨垮塌,有的地面部分消失殆盡。

要治“病”,先找“病因”。過去4年中,劉飛帶領團隊在北京市懷柔區、昌平區開展了長城環境振動災害監測工程,在延慶大莊科長城進行墻體研究性修繕工程——數字化資訊採集項目。在居庸關長城安裝北斗監測設備時,近乎20米的高差讓安裝工作異常困難。工作人員背著沉重的設備,一點一點挪到安裝位置。安裝設備、調試參數……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忙碌,當看到後臺呈現正常運作的曲線時,劉飛和同事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此外,團隊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獲取了352公里北京長城的3—5釐米解析度影像,製作了精細的正射影像和實景三維模型,構建了約100公里長城殘損情況的數據庫。利用深度學習演算法,開發了殘損智慧化識別模型,自主識別達到80%以上正確率。

“越來越多科技手段的應用,使長城‘延年益壽’。”劉飛説,團隊正在完善數據庫,預計今年年內,北京地區的磚石質長城將全部完成航拍監測和數字三維建模。

數字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為長城保護賦能,使得長城保護由“被動的搶救性保護”向“主動的預防性保護”轉變,還為遊客“雲遊”長城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的金山嶺長城,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起,金山嶺長城景區將杏花節由線下‘搬’至線上,把‘杏花春雨潤長城’的美景呈現給網友。連續4年,‘雲遊金山嶺’話題閱讀量等超過1.3億人次。”金山嶺長城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郭中興説。

甘肅依託敦煌研究院等建立的“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突破並掌握了包括錨固灌漿加固技術、支頂加固技術在內的一系列土質長城保護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護理論和工藝技術規範,成為長城保護的重要技術支撐。2015年以來,甘肅在研和新立項省級以上相關科研課題共12項。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玉坤團隊于2018年開展了“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採集工程,用時4年對明長城進行全線三維測量工作,採集到200多萬張實景圖片,並建立了長城全線實景三維數據庫。

2022年初,團隊將三維航測成果整理後做成展覽,在天津博物館展出。“數字化實現長城的全段實景化、沉浸式公眾展示。”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研究員李哲介紹,天津長城的各處資源、特色遺存、沿線風光都能夠通過5面屏的座艙包圍式動態影像和專業解説展示,讓公眾仿佛身臨其境“飛越”長城。

(本報記者施芳、史自強、劉洪超、龔相娟、宋朝軍、翟欽奇)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