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讀懂中國>

以全面深化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

2024-05-20 13:5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依存、互相成就,加快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領域關鍵共性制度改革,打通影響三者良性迴圈的痛點、堵點,有助於形成促進正向迴圈、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合力。構建三者之間暢通的迴圈鏈條,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線,加強各項政策措施的頂層設計、政策協同、落地見效。

深化評價制度改革,用好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的“指揮棒”。評價是風向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發展方向,是三者良性迴圈的重要牽引力。面向未來,在堅持方法論創新、理論創新、認識和實踐相結合基礎上,要著力構建教育、科技、人才評價相互支撐、有機銜接的新機制。一是持續加強教育評價改革中科技創新導向,在教育評價中逐步增加科技創新導向指標,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突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産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二是持續加強科技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協同。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是樹立正確評價導向、優化科研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在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基地建設、科研機構評估、“雙一流”大學建設、學科評估、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院士增選等工作中,加強政策銜接,形成系統化、一致性的評價導向,構建科學、規範、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三是持續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四個面向”科研價值觀建設。青年科技人才是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一支重要生力軍。通過評價制度改革,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營造誠實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創新的良好氛圍,引導青年科技人才堅持“四個面向”,以更長遠的眼光、更遠大的格局,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深化資源配置方式改革,建設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的“加油站”。根據《關於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23年中央本級教育支出安排1649億元、增長5%;中央本級科技支出安排3708億元、增長10%。按照“保基本、補短板、提品質、促公平”的原則推進資源配置方式改革,持續加大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穩定支援力度,將為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提供重要經費保障。一是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支援經費的整體設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財政資源配置中,統籌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強基礎學科、新型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培養急需人才。二是統籌推進科技項目、平臺、人才、基地一體化資源配置。黨的二十大提出“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就是要構建高效率的政府科技決策機制、高效益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和高效能的研發創新組織形式。強化系統思維和大資源觀,著力構建覆蓋科技工作全領域、科技創新全鏈條、科技資源全要素的資源統籌配置新機制,把重大研發任務與重大創新基地建設、高水準人才培養有機結合。三是統籌競爭性選拔與穩定性支援的資源配置方式。充分賦予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自主權,加大對機構和青年科技人才的穩定科研經費支援力度。目前我國科研人員經費主要來自競爭性資助,資源配置存在一定的“馬太效應”。需要深入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擴展長期穩定資助資金渠道和規模,擴大基本科研業務費覆蓋範圍和資助規模,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經費更好為“人的創造性”服務。

深化激勵制度改革,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的“動力源”。優良的激勵制度可以有效驅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是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産率的重要手段。應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産要素活力。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堅持崗位薪酬與績效獎勵相結合,建立與高品質教育體系和高品質科研體系相匹配的薪酬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準和科技人才勞動價值相匹配的工資增長機制,打破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等確定薪酬待遇與學術資源配置,充分體現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堅持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相結合,避免教師、科研人員為追求高績效,工作行為趨向短視化和功利化,允許一些基礎性研究工作短期內不考核成果轉化,並依據學科特點延長科研考核週期,合理平衡個人和團隊激勵,引導團隊成員長期精誠合作。強化政策協同,出臺配套細則,構築多維度、多鏈條的政策矩陣,完善所有政策體系,加強制度落實監督和反饋機制建設,提高改革制度執行效果,凝聚推動改革措施的強大合力。

(作者:劉彥蕊 黃琳,均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分別係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正高級經濟師)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