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安徽錨定“三地一區”發展目標 構建創新生態

2024-05-17 10:39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安徽發展把脈定向、把舵領航。”在5月16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清憲表示,這些年安徽的發展進步,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經濟總量從1.9萬億元增長到4.7萬億元,連跨3個萬億級臺階;在全國經濟版圖中,實現了“總量居中、每人平均靠後”向“總量靠前、每人平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規上工業營收從3.3萬億元增至5.1萬億元,成為新興的工業大省、製造業大省……“過去10年,是安徽跨越發展的10年。”王清憲表示,當前,安徽正錨定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産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的“三地一區”發展目標,加快科技、製造、農業、生態、人才、教育、文化“七個強省”建設。

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

王清憲介紹,安徽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高水準科研單位,建成、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有13個,合肥是4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安徽取得了許多科技創新策源的成果,特別是在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這3個領域。

通過一系列改革,安徽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與企業協同創新,構建起“政産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的創新生態。科大矽谷已落地創新型企業1391家,集聚各類基金200多只,總規模超過2300億元。

安徽加快打造新興産業聚集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全球約10%的顯示面板,全國約50%的光伏玻璃、約20%的光伏組件、約15%的家電産品在安徽生産;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中,約有1輛是“安徽造”。2023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6家。10年間,安徽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翻了一番。

安徽省常務副省長費高雲介紹,安徽堅持集群式發展方向,堅持走“科創+産業”路子,堅持市場化專業化推進機制。汽車産業按照“龍頭企業—産業鏈—産業集群—産業生態”的路徑,以奇瑞、蔚來、江淮、大眾安徽等7家整車企業為龍頭,吸引汽車零部件、後市場企業4000多家,形成了萬億元産業。

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進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是安徽發展的最大勢能。”王清憲表示,安徽融入長三角後,不僅接受了長三角的輻射帶動,而且通過長三角特別是上海這個開放平臺,更好對接了國際資源,包括産業、資本、技術、人才等各個方面。

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安徽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近3年安徽推出8批次825項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改善了營商環境。深度參與長三角産業分工協作,2023年安徽在建億元以上項目中,實際到位資金六成以上來自滬蘇浙,安徽優質企業也不斷融入滬蘇浙産業鏈。

“一體化發展讓老百姓擁有實實在在獲得感。”費高雲介紹,每天從合肥到上海的高鐵有78對、到南京有116對、到杭州有78對,“跨省通辦”“一卡通辦”等讓群眾跨地區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安徽是長三角和中西部的交匯點,也是構建國內大迴圈、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節點。”王清憲説,“安徽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正在轉化為通江達海的發展優勢。”

在推進高品質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

“從安徽流出的河水,無論是長江水、淮河水還是新安江水都是Ⅱ類水”“在安徽,‘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逐浪江面、‘鳥類國寶’東方白鸛在巢湖展翅高飛,被稱為‘生態試紙’的中華秋沙鴨成為安徽的常客”……安徽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綠色江淮畫卷不斷呈現新的精彩。

安徽持續推動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著力提高産業發展的“含綠量”,積極發展生態康養、生態文旅産業。依託黃山、宣城、安慶、池州4市,打造世界級休閒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

民生無小事。安徽連續17年實施民生工程、民生實事,在推進高品質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來自北京、上海的優質醫療資源,到2025年底皖北3000萬群眾將喝到更優質的水。2023年以來,安徽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民聲呼應”平臺體系,直接推動解決5.08萬個民生訴求。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