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檢察機關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 讓企業專心創新安心發展
一個平臺的搭建,如何化解科技企業的涉外法律風險?一起檢察公益訴訟,為何關係著幾萬人的生計?一份合規指引,為什麼能催生出千億級産業新賽道?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圍繞智慧財産權保護,廣東檢察機關聚焦經營主體生産經營中存在的涉訴涉法“真問題”,找準企業需求與檢察職能之間的契合點,堅持打擊、保護、服務並重,不斷創新推出穩預期、提信心的檢察舉措,打好安商護企“組合拳”。
“亮劍”護企——
依法辦案、搭建平臺,助力企業維護合法權益
一塊小小的晶片,牽出了一樁侵犯商業秘密的案件。
程某某原係某科技公司的技術工程師,負責晶片硬體開發編程工作。他長期利用工作之便,擅自將378個研發數據(包括一款晶片上的系統源代碼)下載、複製到其個人電腦和移動硬碟。紙終究包不住火,後來他違規複製源代碼的行為被發現,涉案公司第一時間報了案。
辦案中,廣東東莞檢察機關針對商業秘密認定、損失數額認定等疑難問題,多次聽取智慧財産權特邀檢察官助理的專業意見,為高質效辦案提供“外智”支撐。同時,檢察機關結合案件辦理情況,推動企業堵塞技術研發管理漏洞,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強化訴源治理。
“商業秘密案件總量小,但增長趨勢明顯,説明權利人對商業秘密維權意識不斷增強,更多地選擇刑事手段來維權救濟。”廣東省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劉金威説,廣東檢察機關近年來加強對重點技術領域的司法保護力度,強化智慧財産權檢察綜合履職,多措並舉為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提供司法保障。
“在拓展海外市場時,一些當地‘專利流氓’的‘碰瓷’讓我們不勝其擾。”位於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的某智慧設備公司的有關負責人談到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時,説起了前兩年接連遭遇的海外惡意訴訟。原來,作為一家創新型科技企業,該公司是所處行業裏的佼佼者,相關智慧財産權保護關係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但這些惡意訴訟卻為其“出海”增加了一定的阻礙。
黃埔區人民檢察院為更專業、系統、精準地保護該公司的合法利益,邀請該公司加入黃埔智慧財産權保護聯盟。“這個聯盟是由黃埔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區內行政機關和大型企業倡議發起,黃埔區內司法、行政執法機關、區內企業及國內科研機構可自願加入。”黃埔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馮磊表示,聯盟作為連接企業與司法、行政機關的橋梁,可以通過常態化、規範化會議機制及重大案件討論協調機制等,幫助企業依法維權。
針對該公司的情況,聯盟還促成了公司購買相關海外侵權責任險。該保險在公司遭受海外惡意訴訟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降低了公司的維權成本,有力保護了公司在海外市場的合法權利,這些海外惡意訴訟最終均以對方撤訴告終。
“保護智慧財産權就是保護我們的創新、保護我們的技術。”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檢察機關發揮職能維護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特別是在企業“出海”過程中為企業保駕護航,對於正著力於發展壯大的高新科技型企業來説至關重要,能有效幫助企業專心創新、安心發展。
暖心助企——
強化綜合履職,打通影響産業發展的法治“堵點”
山水相間,江海交匯。在位於珠江入海口的廣東省珠海市鬥門區,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孕育出享譽全國的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白蕉海鱸”。
然而,前些年,當地“白蕉海鱸”養殖遇到了怪事:當地海鱸魚的塘頭收購價持續走低,一些企業和養殖戶即使挂了“白蕉海鱸”的地理標誌,也沒有帶來更多收益,增産不增收。
“我們走訪調研發現,近年來因地理標誌使用混亂、規範性文件失效等問題,‘白蕉海鱸’的品牌信譽受到嚴重影響。”珠海市鬥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白俊介紹。
2022年,鬥門區人民檢察院以行政公益訴訟立案後,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並結合已查明的案件事實和公開聽證評議意見,向市場監管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書,建議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引導“白蕉海鱸”地理標誌規範使用等。收到檢察建議後,市場監管部門高度重視,成立地理標誌保護工作小組,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專項整治行動,完成海鱸魚相關食品抽檢28批次,針對冒用地理標誌發佈虛假廣告、擅自使用和錯誤使用地理標誌等行為,依法查處企業5家。
同時,鬥門區人民檢察院持續跟進監督,積極協助區政府制定《“白蕉海鱸”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文件,並協調推動將“白蕉海鱸”地理標誌單獨立法,列入2023年地方立法項目。
目前,當地海鱸魚的塘頭收購價同比提高了約六成,2023年其全産業鏈的産值已達186億元,“白蕉海鱸”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示範區入選國家級示範區籌建名單,品牌效應進一步顯現。
法治化營商環境越完善,對相關企業的吸引力越強,對産業發展的助力就越大。對此,在廣州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大灣區空天資訊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斌深有體會。
“廣州檢察機關辦理涉企案件時會考慮企業經營的客觀需求,比如對於羈押措施非常慎重,有一套完善的社會危險性評估、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周斌經常參與檢察機關組織的活動,他説當地檢察機關通過駐園區“檢察官工作室”“法治營商環境聯絡站”等渠道,加強與民營企業負責人交流溝通,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受到廣泛歡迎。
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是做實平等保護、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避免發生“案件辦了、企業垮了”的情況。廣州市民營企業投訴中心副主任賀辰舉例説,廣州檢察機關對於符合適用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案件條件的智慧財産權案件,依法依規開展涉案企業合規工作,引導企業通過自身改革發展、合規經營、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品質。
“希望檢察機關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智慧財産權的司法保護力度,進一步會同工商聯等相關部門開展智慧財産權法治宣傳和合規建設,用法治保障企業健康發展。”賀辰説。
用心安企——
發佈合規指引,促進新興産業健康成長
一份合規指引,解除了長期壓在企業身上的“包袱”,催生出了一個千億級市場。
“過去大家一提‘翻新機’都提心吊膽,但自從劃清了法律界限後,整個行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走進位於廣東省深圳市華強北商圈的中國二手電子交易中心,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副會長李軍一邊介紹一邊指向一塊巨大螢幕,上面顯示的正是《深圳市檢察機關電子産品翻新産業智慧財産權刑事合規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
深圳市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主任何勳介紹,面對國內每年大量需要更新的手機,電子産品翻新産業發展符合國家鼓勵迴圈經濟的政策導向,但過去市場上存在著以翻新機充作新機、以翻新機充作原裝二手機以及翻新資訊披露不充分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商標權人的商標權益,合規風險比較大。
深圳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發現,電子産品翻新商標侵權犯罪案件頻發。“由於刑事違規風險巨大,合規意識強的頭部企業謹慎觀望,不計後果的‘小作坊’大肆侵權甚至犯罪,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嚴重影響産業健康發展。”何勳表示。
2022年4月,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在深入調查研究與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發佈了電子産品翻新産業智慧財産權刑事合規指引,通過正向引導和負向禁止,厘清了電子産品翻新産業合法經營與侵權犯罪的法律“紅線”。因指引清晰,涉電子産品翻新案件顯著減少。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深圳檢察機關受理涉及電子産品翻新案件僅22件,案件數量同比減少近七成。
“《指引》推動構建了以合規經營為底色的高價值全新産業鏈,催生了千億級新興市場。”李軍表示,深圳市電子行業協會圍繞《指引》制定了電子産品翻新的一系列團體標準,構建了全新産業鏈標準體系,相關産業鏈涵蓋維修、翻新、第三方配件、物流、産品封裝、檢測、直播銷售、金融保險服務等全流程、全鏈條。
《指引》發佈以來,作用很快就得到了來自市場的檢驗。
“‘翻新’其實是一個增值的過程,既有利於物盡其用,也蘊藏著巨大商機。”萬物新生(愛回收)集團副總裁仇佳文説,此前由於缺少相關合規指引,公司始終苦惱于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直不敢涉獵這個領域。
《指引》的出臺,打消了該企業在合規經營方面的顧慮,於是迅速調整發展佈局,將“合規翻新”戰略作為了集團的四大戰略之一,並在深圳註冊成立華南總部,打造迴圈經濟産業華南總部基地。
“對於二手電子産品來説,每多一台‘合規翻新’,市場上就會少一台‘違法翻新’。”仇佳文表示,2023年該集團全年自營翻新業務收入已達8.1億元,“有賴於以法治力量開闢的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我們的合規翻新業績實現了快速增長。如今市場秩序更加規範、競爭環境更加公平,企業確實受益頗多。”